作品声明:内容来源于@环球网
美方是否真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中国再度打出“稀土王牌”后,特朗普的回应中那句“奉陪到底”的余音未散,而此次他咬牙硬撑的“美国能应对”六个字,却显得颇为苍白。中美贸易战的硝烟未散,双方在稀土领域的交锋再次成为焦点。
自今年中美两国暂停关税战以来,双方已进行了四轮谈判,关税“休战期”也延长至了今年11月10日。在这场较量中,国际社会早已看透了美国色厉内荏的“底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以及中方“奉陪到底”的坚定决心。然而,美方并未因此偃旗息鼓,自9月份以来,先是在台海问题和中国黄岩岛寻衅滋事,又在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对中国实体进行制裁。10月8日,美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更是发布报告,提出要在半导体领域加强对华出口管制、扩大“实体清单”范围等九项监管措施。
对此,中方选择奉陪到底。10月9日,中方宣布对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和原辅料、钬等5种中重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实际上,自从中美关税战“休战”以后,中国已逐步放松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这既表明了中方的诚意,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考虑到和平因素和全球地缘冲突的加剧,中国明确限制稀土用于军用领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然而,美方却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疼,拿到稀土后就对中国亮出獠牙,中方再度打出“稀土王牌”显然正当合理。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商务部的说明,部分境外势力将中国稀土进行加工后转卖到其他组织手里,最终运用到了军事领域。这既不符合中国的规定,又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中方再度限制相关物项,具有高度的合理性。
中国管控稀土原辅料后,美方的反应颇具戏剧性。在中国宣布管控措施的当天,美总统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秒回应,称美国能够应对中国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果。他表示,美国从中国进口了很多商品,减少采购并非多余之举,并重点突出了六个字:“美国能够应对”。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自中方在2023年限制镓、锗出口以来,美国和欧盟便不断尝试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比如,美国重启本土开采,试图自主建立稀土精炼设备;欧盟则在挪威加大稀土开采力度,并在多个成员国建立稀土工厂。不久前,G7还提出限制企业对华稀土投资、设定稀土价格下限等措施。然而,由于缺少加工提炼技术,同时受制于成本管控,美欧的稀土脱钩计划并未取得太大效果,短期内很难与中国进行“稀土脱钩”。
而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以来,美欧的半导体、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却叫苦连天。美国福特汽车一度关闭了部分生产车间,大众电动车被迫推迟交付,美国的六代机F47项目也推进不下去了。这些事实都证明,特朗普所说的“能够应对”不过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而美国的手中已经无牌可用。自2018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有所下降,美国即使减少对华进口,也很难“卡中国脖子”。
中国不愿打贸易战、科技战和资源战,但如果美方主动挑事,中国也将奉陪到底。从打法上看,中国的策略仍然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利用关键矿产、核心技术和制造业的优势,直击美国的痛点。中美的这场博弈,已经超越了经济、资源范畴,而是一场全面竞争,比的是谁“底盘稳、拳头硬”。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下,中方只有打得一拳开,才能吓阻其他势力的挑衅。从这个角度看,中方也是在警告美国的盟友们,如果盲目跟随美国的政策,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必将等来中国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