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底,中苏两国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军购协议——中国引进24架苏-27重型战斗机,并保留追加24架的优先购买权。彼时的苏联经济已濒临崩溃,不得不将这款当时最先进的战机推向国际市场。苏联军方私下窃喜:'这批飞机马上就要过时了,我们更先进的型号都快试飞了!'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一年后苏联解体,而真正将苏-27推向'巅峰形态'的,不是继承者俄罗斯,而是中国。这场跨越三十年的航空工业进化史,揭示了中国如何通过'引进-消化-创新'的三步走战略,打造出世界顶级的侧卫家族战机。
苏-27是苏联为对抗美国F-15而研发的重型制空战斗机,1985年才正式服役。当时苏联急于出口该机型,实属经济困局下的无奈之举;而中国迫切需要引进,则是因为歼-6、歼-7等二代机已严重落后时代。
但中国的采购策略远不止于购买成品。在引进24架整机的同时,中方还秘密获取了全套技术资料和生产许可证。这一招'既买鱼又学渔'的战略,让苏联始料未及——他们以为出售的是即将淘汰的装备,却不知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苏-27基础上尝试了三条改型路线:
俄罗斯的改型困境暴露了其航空工业的深层矛盾:试图在有限预算下实现全面发展,结果却造出一批'偏科生'。这种技术路线与中国的务实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1996年台海军事演习中,中国飞行员驾驶苏-27挂载航空炸弹亮相,这一场景震惊了国际观察家。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苏-27的多元化使用路径。
1998年,中国成功组装首架歼-11A,标志着完全掌握生产技术。2006年歼-11B服役,其雷达、发动机等核心系统全面国产化,彻底摆脱技术依赖。当俄罗斯还在推陈出新时,中国已悄然完成技术跃迁:
在歼-11B基础上,中国推出了划时代的歼-16多用途战斗机。这款2011年首飞、2016年服役的战机,正值中国航空工业爆发期:
2023年东海对峙事件中,歼-16成功锁定美军F-35隐身战机。这一战例揭示了现代空战的深层逻辑:歼-16依托强大的雷达网和数据链系统,配合超远程导弹,形成了独特的作战优势。相比之下,F-35虽具备隐身能力,但弹舱容量有限,反舰导弹仍为亚音速型号。这种能力对比,让歼-16成为舰队指挥官更忌惮的存在。
从1990年引进苏-27到2020年代歼-16列装,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走完了一条独特的航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在于:不盲目追求单项指标的极致突破,而是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面均衡;不依赖外部技术输入,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当俄罗斯还在为资金短缺困扰时,中国已将苏-27的潜力挖掘到极致,打造出这款令世界瞩目的'巅峰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