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蓝鲸新闻报道,一名自称在字节跳动工作8年、担任“宇宙厂”人力资源总监的“导师”,以6000元提供面试指导并承诺包内推服务,导致多名求职者上当受骗。这一事件再次揭露了求职服务市场的乱象。
金九银十求职季,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自称互联网大厂资深求职导师的用户。他们通过虚构职业背景、夸大服务效果,提供高价求职陪跑服务,令众多求职者陷入骗局。
假冒字节高管:8年资历、500人成功案例,身份竟是伪造
近期,有求职者向蓝鲸新闻反映,其在求职过程中购买了一位“导师”的求职陪跑服务。对方自称“宇宙厂人力资源总监HRD”,承诺可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其入职字节跳动。
然而,服务使用后,求职者发现该“导师”的真实身份与宣传严重不符。其提供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甚至存在误导,对实际求职毫无帮助。“当时一心想进字节跳动,看到对方打着大厂HR的旗号就信以为真了。”求职者表示,指导内容多为空泛建议,如“突出个人优势”“注意逻辑结构”,但具体问题回答和简历修改均无实质方案。
据求职者介绍,其前后花费3000元购买了修改简历和一对一辅导服务,最终未能进入字节跳动。
根据受访者提供的资料,该导师在社交平台的用户名为“字节hr熙熙”,个人简介中罗列了诸多光鲜标签:人力资源总监、字节跳动资深人资、八年终面面试官经验、帮助超500人上岸,并负责抖音端多个核心岗位的招聘。
然而,这些身份标签均系伪造。蓝鲸记者从抖音内部人士处获悉,此人确实是假冒HR总监,其2021年6月入职,2021年11月离职,任职岗位与人力资源无关。
收费层层加码:简历修改599元,面试指导6000元包内推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求职导师”通常通过构建账号集群扩大影响力。例如,在某平台自称“字节hr熙熙”,在另一平台则更名为“沐熙子学姐”。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联系到这位导师,对方发来一份服务价目表:面试辅导399元/小时,简历修改599元/份,陪跑15节课6000元包内推,价格层层加码。
对方称:“会先帮你梳理优化自我介绍,丰富项目和经历,然后沉淀方法论,解决开放性问题及岗位高频真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沟通中,对方未过问记者的岗位方向、工作年限等信息,只是不断强调其“字节在职总监”的身份,并主动表示相关信息“脉脉平台在职可查”。
根据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记者添加其脉脉账号核实。页面显示,该账号认证信息标注为“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工作经历从2016年4月延续至今,岗位为“HRM”。然而,记者发现,该导师在平台的认证信息中隐去了真实姓名,仅显示为“沐熙”。
根据其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线索,记者进一步查询到,“沐熙”实为一家名为“昆明沐熙子信息咨询工作室”的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天眼查信息显示,该工作室成立于2025年5月,投资人为张丹,注册资本仅1万元。当记者想通过名片、工牌等信息进一步确认身份时,对方以“字节最近严查”为由婉拒。
求职服务乱象:简历套模板、指导用AI,付费后即刻变脸
蓝鲸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提供求职陪跑服务的导师、机构不在少数。在社交媒体搜索“求职辅导、求职陪跑”等关键词,便会出现大量相关导师。
这些“导师”中,有的仅具备短暂的大厂经历,有的则完全虚构身份。他们通过伪造工牌、盗用内部照片等手段,在脉脉等平台精心包装,最终打着字节、腾讯、阿里等大厂“资深HR”或“面试官”的旗号出现。事实上,当前社交媒体上相当比例的“大厂导师”身份存疑。
不仅如此,他们具体辅导方式也存在很大水分。例如,所谓简历优化只不过是套用模板,一对一辅导可能是用AI批量生成的套话。有求职者告诉蓝鲸记者,这些所谓求职辅导课程严重注水,40分钟的课程有30分钟都在照念公开可得的PPT材料。当学员询问大厂真实面试经验时,对方总是含糊其辞,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更让求职者不满的是机构前后不一的评价标准。付费前,导师频频称赞“潜力不错、冲刺大厂很有希望”。而在学员求职未果后,却改口称“学历背景不足”,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学员自身。
付费实习乱象:2万元进大厂?中介骗术更为恶劣
除了付费购买求职服务外,近年来市面上甚至还出现付费购买实习机会的服务。部分中介机构以“内推、保录取”为噱头,明码标价售卖大厂实习机会,声称“2万元左右便可进小米、字节跳动等大厂”,更有甚者宣称与上百家企业人事有“合作关系”。
599元改简历、6000面试陪跑、2万元进大厂实习……这些精准切中求职者痛点的服务背后,大多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骗局。
一位资深求职领域博主告诉记者,真正的大厂HR绝不会将公司声誉和个人职业风险作为赌注,去从事外部付费辅导,更不会收费内推。这不仅是职业操守的红线,更是公司管理的高压线。当对方强调“有内部渠道”或“百分百通过率”时,就要高度警惕。
“至于那些号称交几万元就能进大厂实习的中介骗术更为恶劣,这种操作根本不可能通过正规企业的招聘流程,所谓的实习实际上就是打黑工。有的中介收取数万元费用后,会每天发放100元所谓的实习生补贴,让受害者误以为这是企业发放的正式补贴,实则企业根本不知情。”该博主说道。
这些所谓的求职导师,本质是利用求职焦虑牟利。对于求职者而言,与其将希望寄托于来路不明的“服务”,不如通过官方渠道争取心仪的岗位。
来源:蓝鲸新闻 记者陆鹏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编:路小畅 审 核 :舒克 监制 :晨曦
关注 民生服务
关注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