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态度出现了显著变化,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广泛关注。此前,美国方面曾多次以“100%对华加税”作为谈判筹码,试图在贸易战中占据上风。然而,这一强硬立场并未持续太久,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便在电视上公开表示:“那100%的关税,不一定真要搞。”这一表态,无疑为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带来了一丝缓和的迹象。
对于贝森特的这一表态,外界普遍猜测,这可能与中方拒接美国电话有关。中方外交部早已明确表示,美国方面若不反思自身行为,反而继续以关税作为威胁手段,这显然不是想要进行真诚对话的态度。因此,中方选择以拒接电话的方式,表达对美方不合理制裁的强烈不满。
事实上,贝森特的“软话”背后,是美国高层对加税政策的集体“降温”。此前,特朗普政府曾率先提出加税计划,但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美股市场的剧烈波动。标普500指数一天内跌幅超过2%,创下了半年来的最大跌幅。而那些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如苹果、特斯拉等,其股价更是遭受重创。
面对市场的强烈反应,美国副总统、贸易代表等高层纷纷出面“灭火”。最终,在贝森特这里,加税的口子被彻底松开。然而,仔细分析贝森特的表态,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破绽。他一方面表示“中美沟通渠道已经打开,对局势持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却又指责中方“做事太挑衅”,并放话称“美国随时能拿出办法对付中国”。
此外,贝森特还承诺“11月1号前肯定不加税”,但当被问及“若是谈不拢还加不加”时,他却支支吾吾,不愿正面回答。更有趣的是,他将当前的麻烦全部归咎于前任政府,尤其是拜登政府时期没有处理好对华关系,却绝口不提特朗普政府自身所采取的对华制裁措施。
说到底,贝森特的表态并非真心想谈,而是美国自身已经扛不住了。加税政策若真的落地,美国车企每辆车的成本将上涨1200美元,最终这些成本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对于芯片厂、新能源厂等依赖中国稀土加工的企业来说,情况将更加严峻。中国是稀土加工的主力军,这些企业的库存只够支撑3个月,而新建工厂则需要两年时间。一旦加税政策实施,这些企业将面临停产的困境。
甚至连欧盟也对美国的加税政策表示不满,认为这将导致欧洲企业成本上涨15%。显然,美国的加税政策并非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对全球产业链都造成了冲击。
那么,中方为何在美方服软后仍拒接电话呢?其实答案早已明确:中方要的不是美方嘴上说“不加税”,而是希望美方能够真正撤掉之前的不合理制裁。今年9月,美国方面多次对中国进行无理打压,包括限制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出口,将1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甚至对TikTok、Shein等APP进行调查。
以科技企业为例,三季度与美国合作的项目中有50亿美元被迫暂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方来电仍不认错、不改错,那么接电话又有何意义呢?
此外,中方现在也有足够的底气与美方耗下去。此前中方一收紧稀土出口,美国方面便立刻慌了神。通用汽车的新能源电池厂推迟投产,英特尔的芯片厂也因缺材料而调整了生产线。而且中方对美出口并非完全依赖美国市场,三季度对欧盟、东盟的出口均有所增长,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机器、仪器出口占比已达到45%。因此,即使美国真的加税,其自身产业链也将首先受到冲击。
因此,中方拒接电话并非故意晾着美方,而是希望美方能够明白:想谈可以,但必须先把那些不合理的制裁撤掉,别再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打压中国企业。这才是谈判的基础。
接下来中美能否谈成,关键看美国是否敢“真改错”。贝森特表示“这周要跟中方搞工作会谈”,但会谈能否成功取决于美国方面的态度。此前美方多次在会谈前放软话,但一坐下来就提无理要求,最终导致会谈无果而终。
此次贝森特虽然松了口,但并未表示要撤掉之前的制裁,也未承诺不打压中方企业。这样的态度显然难以谈出实质性成果。中方心里非常清楚底线所在,如果会谈时美方仍不松口改毛病,中方说不定还会加码反制措施,如再收紧稀土管制或查查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等。
现在全球都在关注中美贸易战的走向。东盟国家担心中美吵架会导致其出口成本上涨;日本企业则更加实在,30%的在华日企已经开始琢磨如何绕开美国关税风险。大家都明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靠加税、制裁搞单边主义根本行不通。
说到底,美国现在应该琢磨的不是如何让中方接电话,而是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方拒接电话并非不给面子,而是希望美方能够按照规矩来办事。只有美方先撤掉不合理的制裁措施并拿出诚意来,中方才愿意坐下来与美方进行谈判。
如果美方还想耍小聪明、玩虚的,那么即使中方接了电话也白搭。只有双方都拿出诚意来并遵守国际规则才能推动中美贸易关系走向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