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热点话题众多,但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的一番话,却让人陷入深深的沉默与反思:“我们这代人,很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并非是激烈的言辞攻击,而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我们:是时候该清醒地审视现状了。
如果连年增长的GDP背后,是环境的千疮百孔、文化的支离破碎、价值的扭曲变形,那么我们这代人即便生活得再光鲜亮丽,又怎能对得起子孙后代?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道路宽敞平坦,城市居民生活富足,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在这光鲜的表象之下,我们脚下的土地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建造更多的房屋,大量肥沃的良田被水泥覆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水源、空气和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或许你觉得这些与你无关,但你是否想过,你的孩子、孙子将来该去哪里寻找干净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
在一些城市,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一栋栋高楼白天晒太阳,夜晚漆黑一片。这些看似辉煌的“钢筋森林”,实则是吞噬了子孙未来的“空壳债”。
与此同时,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一边是尚未有人居住的楼盘,一边是日益贫困的农村。资源被过度透支,环境被严重破坏,到头来,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一片荒芜。
还记得小时候,河里可以摸鱼、洗衣服,如今却臭气熏天,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不是自然灾害,而是我们亲手将土地“折腾”得遍体鳞伤。
相较于环境问题的直观,文化传承的危机更令人心忧。曾经,过年时贴对联、守岁、祭祖等传统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却演变成了“抢红包+看直播”的网络狂欢。
传统文化被娱乐化、快消化、碎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写毛笔字”“讲老故事”“守传统节日”等传统活动,仿佛成了遥远的记忆,而非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少。短视频刷得飞快,手机翻得比书还勤,结果汉字忘了怎么写,成语说不全,年轻人提笔就忘字。
文化传承一旦断裂,民族的精神根基也将动摇。我们并非真的遗忘了传统,而是忙于生计,懒得去记,甚至觉得那些东西“无用”。
在网络上,一堆无底线的内容靠搞笑、撒泼刷流量;而认真讲述传统美德的内容,却无人问津。谁还在乎“礼义廉耻”?能变现才是王道?
如果整天将“赚钱”作为信仰,“躺平”作为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离精神“空壳化”也就不远了。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而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谈及公平,近年来,普通人翻身的难度越来越大。想要上个好大学,不仅要看成绩,还要看所在省份;想要找个好医生,也得看居住地。
有人拼尽全力考了600分,却只能去二本;有人凭借加分政策轻松上了985。教育资源不均早已不是新闻,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拼得过?拼不过,吃亏的只能是孩子。
房子、教育、医疗,本应是国家最应保障的底线,如今却成了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重压。大家活得越来越像“考试机器”“还贷机器”,哪还有心情去思考价值、公平、尊严?
别说年轻人不努力,是太多人早已被现实逼得无话可说。
如果努力还不如“拼爹”,如果规则可以随意变通,那么社会的信任感还剩多少?一旦公平感崩塌,社会只会越走越僵。
孙教授说得没错:社会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不公。人可以穷,但不能没希望。如今的问题是,越来越多人看不到希望了。
说白了,如果我们这代人连“给下一代留下一个能奋斗的环境”都做不到,那么真的愧对了这个时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问题不是不能解决,而是没人愿意先站出来承担责任。资源在被糟蹋,文化在被稀释,公平在被耗尽。装睡可以一时,但醒来却可能已经晚了。
别等孩子长大问你:“我们为什么会活得这么难?”那时候你想说点什么,也说不出口。
从今天起,别再只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多留一份敬畏,少踩一点红线。塑料袋能少用一个就少用一个,老手艺能传一个就传一个,老话能讲一次就讲一次。
别让“遗憾”成为未来孩子对这代人的定义。我们也许不是救世主,但最起码能别做罪人。写在历史里的,是你怎么活,不是你怎么说。
别让子孙后代,在未来翻开历史那一页时,只看到一句——“他们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