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长安的荔枝》:官僚体制如何扼杀科技与市场创新

时间:2025-10-14 19:36:29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作者:《中国国家历史》

全文共3524字 | 阅读需7分钟




作者:钱坤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首诗将荔枝的意象推向极致。苏轼笔下的荔枝是味觉的享受与豁达的象征,而杜牧的诗句则暗含盛唐的奢靡与危机。杨贵妃虽贵为宠妃,却无法像苏轼般自由品尝岭南荔枝,只能依赖劳民伤财的运输。安史之乱后,她背负骂名,成为历史替罪羊。一枚荔枝,竟能折射出如此复杂的制度困境,这或许正是马伯庸创作《长安的荔枝》的灵感来源,也是其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核心原因。

笔者先观电视剧,后看电影,更偏爱电视剧版本。雷佳音饰演的李善德深入人心,虽被诟病“拖沓”,却更深刻展现了官僚体制与市场经济、科技理性的冲突。电影则落入“小人物求生”的俗套,缺乏对制度批判的深度。

《长安的荔枝》:一场官僚体制的“技术绞杀”

故事背景设定于唐玄宗时期,皇帝为博杨贵妃一笑,命九品小吏李善德在贵妃生辰前,将岭南新鲜荔枝运至长安。以当时的储运条件,这近乎不可能。三省六部推诿扯皮,同僚陷害,李善德被迫接下“荔枝使”的差事。

李善德是典型的技术官僚,算科出身,精通数字与科研,却不善交际。他深入岭南,将经济理性与科学精神发挥到极致:调研成本、压缩开支、反复实验,最终将荔枝保鲜期从三天延长至十一天,并设计出“生产-运输-转卖”的完整链条。若计划成功,岭南亚热带水果可运至长安,长安奢侈品也能惠及岭南,形成双向贸易。胡商苏谅敏锐捕捉商机,提供资金与工具,助其试验。这本是科技与市场结合的典范,却因官僚体系的介入而夭折。

官僚垄断:科技与市场的双重窒息

右相杨国忠与太监鱼常侍发现方案可行后,立即用行政手段接管运输。他们砍伐荔枝树、加征沿途赋税、征用驿马,造成巨大浪费与民怨,而官员们却中饱私囊。这一对比揭示:封建极权下,稀缺性、成本核算与资源调配不在官僚体系的考量范围内。李善德的技术优势被权力垄断,市场机制被行政指令取代,科技理性沦为权力的附庸。

马伯庸或许借此批判古代专制体制对创新的压制。李善德不站队、不逢迎,只专注技术,却因“不合群”被排挤至上林苑。即便如此,他仍钻研出种植牡丹的诀窍,但这种技能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求。若皇帝不喜牡丹,他的技术便毫无用武之地。这折射出古代科技发展的困境:需求由皇帝一人决定,技术进步无法惠及民众。

李善德与郑平安:两种生存状态的镜像

电视剧中,李善德的“窝囊”与小舅子郑平安的“圆滑”形成鲜明对比。郑平安表面是官场马屁精,实则忍辱负重,试图以恶制恶,恢复家族荣誉。他的故事线揭露了宫廷倾轧与盛唐腐败,而李善德的钻研精神则凸显了市场体系下“做事者”的感染力。然而,京城官员或推诿搪塞,或落井下石,手握重权的鱼常侍与杨国忠更将李善德视为棋子。对事负责的科技人才,在对人负责的官僚体系中,注定被边缘化。

郑平安的结局颇具讽刺:为掩护李善德逃跑,他牺牲生命。这一选择既是对官僚体制的反抗,也是对内心“善”与“纯”的坚守。而李善德在寿宴前对荔枝做手脚,用海棠果催熟,使其表面鲜美、内里腐烂,让杨国忠颜面尽失,暗喻盛唐的表面繁荣与内在危机。

荔枝园:田园牧歌还是集体主义乌托邦?

剧中阿僮姑娘的荔枝园既是理想的桃花源,也是集体主义乌托邦的缩影。人们在此劳动为乐,远离官僚与市场侵蚀。然而,市场秩序可能让荔枝园走向世界,官僚体系却只会将其据为己有。这种对比引发思考:市场经济是否会侵蚀田园牧歌?答案或许取决于制度的设计。

苏谅的“义利之辩”:商人形象的突破

苏谅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商人“重利轻义”的刻板印象。他初始投资李善德,看似逐利,实则推动了荔枝储存技术的发展。这一设定暗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我们能吃到晚餐,并非因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因他们关心自身利益。”讽刺的是,苏谅在血本无归后,反而体现了“义气”。他或许与阿僮一样,欣赏李善德的钻研精神,认为创新是贸易发展的动力。

历史之问:为何工业革命未发生在中国?

《长安的荔枝》或许提供了部分答案。李善德代表被历史掩埋的天才科学家,苏谅代表“本可以如此”的另类社会。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为何未能成长?工业革命为何缺席中国?四大发明后,为何缺乏推动人类文明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追问,在李善德与苏谅的故事中,找到了制度层面的注脚。

结语:荔枝背后的制度隐喻

表面光鲜、内里腐烂的荔枝,恰是盛唐危机的隐喻。李善德如戳破皇帝新装的孩子,他的价值无人看见,结局只有逃跑。剧中阿僮的荔枝园、苏谅的商业智慧、郑平安的牺牲,共同构成一幅封建极权下科技与市场被扼杀的悲歌。或许,这正是《长安的荔枝》最深刻的启示:制度的设计,决定了科技与市场的命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