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内容创作领域,涉及科技企业的话题往往暗藏风险。近期笔者持续关注小米相关事件时发现,针对雷军及小米品牌的创作需格外谨慎——任何未完全严谨的表述,都可能触发企业法务部门的投诉机制。
此前笔者在「亮哥读书」账号发布的《雷军们的文字游戏,该歇歇了》一文,已被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侵权为由删除。更耐人寻味的是,B站上某抄袭该文的视频也遭到小米投诉下架,形成「原创被删、抄袭遭罚」的特殊现象。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成都市天府大道南段发生一起严重车祸。据警方通报,31岁驾驶员邓某某涉嫌酒驾,追尾前车后撞击绿化带翻滚起火身亡。虽然通报未明确车型,但《中国新闻周刊》等权威媒体确认涉事车辆为小米SU7。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博主「朱文强」发布的现场视频迅速被投诉下架,此前「麦杰逊」为小米辟谣的文案也遭遇相同待遇。这种「逢小米必诉」的现象,引发创作者群体对内容边界的深度思考。
根据现场救援者描述,事故车辆发生严重变形:「车里只有司机,我们叫不醒,人已经昏迷过去了,车门也挤压变形了」。多名过路司机尝试用灭火器、石头破窗未果,北京广播电视台报道显示救援过程中发生三次爆炸,迫使人员撤离。
《三湘都市报》补充报道指出,消防人员到场后先用水枪压制火势,再切割车身救援。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事故救援的艰难场景,也引发公众对车辆安全设计的讨论。
针对公众关注的车门无法打开问题,《现代快报》获得小米客服回应:当车辆发生碰撞或接收碰撞信号时,车外门把手会从电动解锁切换为机械解锁,车门内设有应急把手。但对于断电情况下如何从外部打开车门的问题,客服未给出明确答复。
媒体同时提醒,重大事故导致车门变形时,传统机械门把手与电子门把手均可能失效。这种客观陈述既呈现企业解释,也保持专业媒体的中立立场。
事件报道中出现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现场照片与多源信息确认涉事车辆为小米SU7 Ultra,但部分媒体使用「小型轿车」「一辆小车」等模糊表述替代品牌名称。这种集体回避行为引发舆论质疑:是出于权力干预?还是自媒体的自保策略?
有博主尖锐指出:「小米已强大到成为媒体需要回避的敏感词?还是我们的媒体已堕落到不敢提及汽车品牌?」这种质疑直指媒体生态的深层问题。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严格遵循三项原则:所有事实均有权威信源支撑,给予涉事方解释权利,批评指向明确对象。通过转述警方通报、媒体报道与企业回应,力求在客观陈述与观点表达间取得平衡。
若本文仍遭遇投诉,或许印证了部分创作者的担忧:在科技企业与内容平台的博弈中,个体创作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生态是否健康?值得整个行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