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北的战场上,俄军第132摩步旅成功渗透后,俄军中部集群指挥部无疑迎来了“意外之喜”。鉴于该部在阿瓦迪夫卡、奥切列季涅的胜利均源于此类偶发性战果,新任中部集群指挥官索洛丘克显然希望再次复制这样的成功。
简而言之,索洛丘克不愿轻易放弃北路渗透成果,甚至不愿以此为诱饵,换取红军城方向的大突破。即便是对罗金西克的冲击,也仅是浅尝辄止,一旦遭遇乌军炮击便立即停止攻击。
随后,索洛丘克将第114摩步旅从第聂伯罗方向增调而来,几乎动用了整个第51集团军的力量,试图挖掘北路的战略潜力。这一想法本身无可厚非,谁不希望将胜利拓展为大胜,将战术性胜利转化为战略性大胜呢?
然而,军事作战必须知己知彼,考虑自身实力。中部集群当时的状况是,第90坦克师和第41集团军一部需盯着第聂伯罗州界;第2集团军和第41集团军主力则负责红军城西、城南方向的作战。这些部队一直处于作战状态,缺乏充分休整,难以调出额外兵力支援东路。
东路方向的俄军也不可能完全不顾季米特洛夫方向的防务。因此,索洛丘克实际上只支援了一个旅到北路,却希望抓住这个机会,拓展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突出部。但第51集团军的兵力真的足够吗?
前面提到,这里原本是乌军红军城集群和康斯坦丁诺夫卡集群的结合部。所谓结合部,就是在平常时期两边都不太管,因此给了俄军少量渗透部队可乘之机。然而,一旦出现问题,两个集群都能迅速支援。
西尔斯基还将突击部队的主力投入到了这一方向,最终使得该方向投入的部队包括:
突击部队的第1突击团、第225突击团、第425突击团;
空突部队的第71猎兵旅(该旅实为空突序列)、第79空突旅、第82空突旅、第95空突旅;
陆军部队的第33机步旅、第44机步旅、第117重型旅、第157机步旅(皆为北约化旅);
国民卫队的第4机动旅、国家警察的斯凯利亚机动旅。
以上10旅+3团的阵容中,包括了西尔斯基新锐突击部队的主力,以及空突部队的精华,其他的也都是新军主力旅和准军事部队中的机动单位。而且突击部队的所谓团级建制只不过是名号,其实有兵力比普通的乌军两个旅还要多。
这还仅仅是成建制旅团,此外乌军还有国民卫队亚速第1军团提供的支援单位,以及若干营级的突击步兵。俄军那边只增援了一个第114摩步旅,即便顿军都非常能打,也不至于还要在兼顾原来防区的基础上,能一个旅暴打对面乌军两个旅,毕竟人家也是精锐。
所以说,抓战机也是要看你牙口、胃口能有多大的,不是说想吃多少就能吃得下多少。
对于中部集群来说,原有的任务就是解决红军城双子城,甚至说其原本的兵力想把这个任务完成好,都得精打细算,不容有任何失误。但是,当老天爷给了你解决本职任务的机会时,自己却人心不足蛇吞象,选择一手握着红军城双子城,一手又跟十几个乌军精锐旅打对攻。
兵力不够用,那就只能是攻城城不下,略地地不得。而且因为乌军在这个方向具有兵力优势,西尔斯基还试图将俄军反包围,以干掉这个突出部,打出一次酣畅淋漓的战术性胜利来。
因此,自8月以来的战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乌军经常会发布一些该方向的捷报,声称收复了多少定居点、清理了多少定居点,歼灭了多少俄军,拿回了多少平方公里地盘等。但实际上这些宣称是有水分的,之所以如此是由两个原因造成。
第一:俄军第51集团军主力,虽然没有继续北进、扩张战果的力量,但它也不是菜鸟,其据守的阵地,乌军也并不容易拿下。比如在“兔耳朵”最北边的库切列夫亚尔村,俄军始终据守当地,乌军怎么也冲不下来。
这个地方是一块高地,俄军占着这里就能对金井村构成威胁,而且还可向左右出击。
第二:俄乌两军虽然均集兵于此,不过目前双方的阵地战打法不是整旅、整营、整连建制的集群出动,而是小群多路的作战方式。这种打法,就使得该区域数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时活跃着大量的小兵群,而他们并不会聚集在某处固定地点。
所以在某个村子内,可能同时存在乌军和俄军,也可能是今天乌军在,明天俄军又来了。因此除了几个明确的点位(比如上述提到的库村)外,很多区域内都是俄乌混杂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谁清理了谁。
因此,俄军那边没能深入推进是事实,乌军这边所谓的“清理”实际上往往也是不彻底和有时效性的,这也使得在这一区域画出明确的战线不可能。
有些博主根据既有经验,认为根据战线乌军即将合围俄军,甚至衍生出俄军又有多少人被包围,其实又是生造新闻了。实际上这样的情况,连战区内的乌军都不知道。
毕竟在根本没有固定战线的情况下,双方都是几个人的小组在乱战,谁能合围了谁呢?三四个乌军在A村包围了一个组的俄军?五六名俄军在B村包围了三四名乌军?这叫个事儿吗?
所以说在一方没有放弃的情况下,讨论什么包围、围歼是无稽之谈,甚至于像变色龙一样地改换定居点的归属,其实也是空中楼阁。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双方还在这一区域角力战斗,俄军没有力量前进,而乌军也不能解决掉突出部的俄军,这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红军城北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