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2025年商界最具戏剧性与争议性的事件之一。从“小三争产”传闻到“叔叔背刺”风波,从心腹高管被查再到核心管理层“下课”,宗馥莉执掌娃哈哈的378天,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收场。从继承权争夺到主动放手,这场改革究竟是“自毁长城”还是“破局重生”?宗馥莉该不该被群嘲?
反对者给她贴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标签。首当其冲的指责是“不忠”——她试图将娃哈哈387件商标划入自己主导的宏胜集团,甚至为此与地方政府对簿公堂。但鲜为人知的是,娃哈哈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企业:改制前宗庆后本人并无股份,至今国资仍是第一大股东。这场商标争夺战,本质是职业经理人与国有资本的利益博弈。
“不孝”的指控则源于她与父亲私生子女的法庭对决。这场遗产官司撕碎了宗庆后“专一节俭”的完美人设,而这个人设恰是宗馥莉平衡家族派系、维系消费者信任的重要筹码。更尖锐的“不仁”指责指向她的铁腕改革:150天内清理6名元老高管,13个核心部门大换血,用绩效考核取代干股分红,砍掉年销300万以下的经销商。这些举措在老臣眼中无异于“卸磨杀驴”。
“不义”的批评则直指品牌分裂危机。宗馥莉推出“娃小宗”后,宗氏家族迅速跟风“沪小娃”“娃小智”,导致娃哈哈30年积累的品牌价值被“套娃式”消耗。当她把老臣、家人、职工、股东推向对立面时,也让自己背上了“刚愎自用”“急功近利”的骂名。但舆论场上的口诛笔伐,真的能定义这场改革的成败吗?
数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2024年娃哈哈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创历史最高增速;2025年一季度增速仍保持30%以上,在含乳饮料和速食粥赛道继续领跑。这些数字背后,是宗馥莉推行的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改革:关停低效工厂,终止不合格经销商合作,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完成生产数字化改造。她试图用效率取代人情,用标准替代经验,用制度取代威信,用现代管理打破家族秩序。
这场改革之所以艰难,源于娃哈哈深陷多重困境: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新势力增速迅猛,康师傅、统一等老对手虎视眈眈;团队老化、思维僵化、模式陈旧正在吞噬创新能力;家族内部山头林立,打着遗产官司的“小妈”掌控三捷系,叔叔辈们或明或暗地批评其“六亲不认”;老臣们习惯了人情管理,对数字化改革天然抵触;商标授权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的股权架构,更让改革举步维艰。
但改革也留下了温暖注脚:员工怀念那个不在周末和深夜发消息的宗馥莉,感恩她增加的育儿假,拒绝占用休息日团建。这些细节折射出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型的阵痛——宗家血脉既是起点也是枷锁,娃哈哈的馈赠既是优势也是内耗。
当创始人的个人神话落幕,民族品牌如何实现现代化传承?宗泽后带着“娃小智”开招商会,娃哈哈禁止经销商代理“娃小宗”上热搜,宗馥莉转战海外市场的传闻,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群嘲毫无意义,变革才是永恒主题。正如张靓颖在《野心家》中唱的:“谁在怕,一个女子成为野心家,去梦去追去问一句话,先生与我,有何不同。”
来源: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