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构建‘中国坞’:微短剧出海迈向生态共建新阶段

时间:2025-10-15 19:30:49 来源:综艺报 作者:综艺报


据马新社最新报道,在微短剧制作创新的驱动下,中国创意产业正通过实体场景与虚拟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娱乐产业转化为经济增长与全球文化影响力的核心载体。这一趋势催生了‘中国坞’概念的诞生——它不仅代表影视制作基地的物理空间,更象征着文化输出与技术创新的生态体系。

近年来,中国微短剧的全球化进程迎来关键转折点。从早期单部作品的‘内容输出’模式,升级为覆盖产业链全环节的‘生态共建’体系。这种转变既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战略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实践,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翻译+投流’的粗放式出海模式已显疲态:获客成本激增、内容同质化严重、文化隔阂难以突破等问题日益凸显。行业共识逐渐形成——单靠‘爆款’难以支撑长期发展,必须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这正是‘中国坞’概念兴起的背景:它整合实景拍摄基地、虚拟制作技术、跨文化创作团队等要素,形成文化输出与技术创新的复合型生态。

构建‘中国坞’生态的核心在于实现三大转变:从‘自产自销’到‘多元共建’,从‘内容移植’到‘本土生长’,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具体而言,需通过与海外制作团队、传播平台的深度合作,推动‘共同策划、共同制作、共同传播’的三维联动。例如,中国短剧平台ReelShort在东南亚市场采用本土编剧团队、启用当地演员、建立本地摄制基地,实现内容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在内容创作层面,‘中国IP+本土化’策略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提炼奋斗逆袭、反抗霸权等具有全球共鸣的叙事母题,结合东南亚家庭伦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吸血鬼传说等地域文化元素,构建跨文化共鸣的内容矩阵。这种策略既保留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又通过本地演员、场景等元素增强代入感,实现‘文化贴合’而非‘文化强加’。

文化表达层面,美食、宠物、非遗技艺等具有天然亲和力的符号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相较于‘霸道总裁’‘甜宠’等单一题材,这些元素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共同情感。例如,通过展示中国茶艺与东南亚咖啡文化的交融,既能传递文化特色,又能促进观众间的互鉴理解,形成真诚的跨文化交流。

技术赋能是‘中国坞’生态的关键支撑。AI技术已贯穿剧本创作、虚拟制片、翻译配音、算法推荐等全流程。以DramaBox平台为例,AI系统可自动生成符合目标市场文化偏好的剧本框架,通过虚拟制片技术降低跨国拍摄成本,并利用算法推荐实现精准分发。在广告植入环节,AI还能提供本地化适配建议,使商业内容与文化表达自然融合。

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规范。当前部分平台存在直接复制国产剧模式、仅做浅层‘在地化’包装的现象,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行业声誉,更阻碍‘中国模式’的长期输出。因此,亟需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与行业共识,通过集体倡议明确创作规则、强化版权保护,为‘中国坞’的全球化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