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广东短剧崛起:双城联动海外吸金,文化输出新标杆

时间:2025-10-15 19:35:50 来源:以茶带书 作者:以茶带书

如今,短剧已成为手机端的“流量收割机”。无论是通勤路上、排队等候,还是短暂休息,短剧都成为人们消遣的首选。它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文化高地”。



在这场短剧产业竞争中,郑州、西安、临汾等地各出奇招,但广东的表现尤为亮眼。最新全国短剧城市榜单显示,广州和深圳双双入榜,分列第四和第五,成为华南地区的“短剧双子星”。那么,广东究竟凭什么在这场“短剧大战”中脱颖而出?

广东短剧的成功,离不开一套精准的“组合拳”。



政策“大礼包”:双城联动,各有侧重

广东的政策扶持堪称“壕无人性”,广州和深圳这对“CP”功不可没。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政策制定稳准狠。今年7月,南沙区推出13条短剧扶持政策,黄埔区更是拿出全国独一份的奖励措施:联动拍摄有补贴,新建基地有资金支持,短剧盈利还有“红包”。单个项目最高可获4000万省市叠加补贴,堪称“真金白银”的扶持。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上半年,广州文化企业营收突破3000亿,持有制作许可证的机构占全省近一半,成为广东短剧的“梦之队”。

深圳则主打“科技赋能+出海抢滩”。政策更注重源头剧本,好剧本被扶持计划选中并成功上线,最高可获100万奖励。若能在深圳拍摄5个展现城市形象的场景,还能再拿200万。深圳还联合腾讯、荣耀等科技巨头组建“短剧联盟”,打通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发行及海外销售的全链条。



凌晨两点的深圳写字楼里,AI正将“霸总爱上我”的故事翻译成印尼语,精准匹配当地流行语和网络梗,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产业“生态圈”:遍地开花,一专多能

广东短剧的崛起,不仅依赖广深两大中心城市,更得益于全省形成的密不透风的“生态圈”。企查查数据显示,广东短剧相关企业超万家,全国第一。大湾区资源丰富:香港有“东方好莱坞”的电影基因,广州有珠影厂的深厚底蕴,深圳有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珠海、惠州则坐拥山海美景,适合拍摄大片。



一些名气不如广深的地方,也在短剧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佛山三水区宣布10年内拍摄场地租金全免,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免拍摄费的地方,吸引众多剧组。东莞的“竖店”则以8000平米空间搭建108个标准场景,3天即可完成一部短剧拍摄,被誉为“北有横店,南有竖店”。



文化“硬实力”:有钱有才,内外兼修

广东短剧产业的成功,离不开雄厚的文化“硬实力”。今年广东出台87条文化政策,其中15条针对短剧。奖励机制诱人:央视首播短剧奖励50万,网络热度前50奖励50万,国家级大奖奖励150万,“出海”译制补贴50万。



广东还是全国网文作者最多的省份,源源不断的好故事和IP为短剧提供内容支持。从网文作者到拍摄团队,再到AI制作和海外发行,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和成熟机构保驾护航。

2024年,广东GDP预计突破14万亿,文化产业营收占全国六分之一。广东用户一年在短剧上的花费达300多元,有钱赚、有人看,团队自然愿意扎根精耕。



全球“影响力”:文化出海,圈粉无数

广东短剧不仅在国内风生水起,更将触角伸向全球,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在佛山取景的《穿越九零撩娇夫》被翻译成印尼语后,在当地引发热议。印尼观众留言称:“中国90年代和我们80年代太像了!”这种文化共鸣让海外观众心甘情愿付费。



深圳团队利用大数据和AI精准分析海外用户喜好,中东市场短剧付费率达25%,日本市场单日流水破百万美元。

广东短剧在“出海”过程中,还巧妙融入岭南特色文化。短剧里植入佛山陶瓷、非遗香云纱,甚至将《外来媳妇本地郎》改编成短剧。这种“软植入”方式让海外观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了解岭南文化,爱上中国风情。



广东短剧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政策补贴“输血”、产业配套“造血”、文化底蕴“活血”三者巧妙融合的结果。当其他城市还在琢磨如何做好一个点时,广东已构建起“写得出、拍得快、卖得好、传得广”的完整生态系统。在这场数字文化浪潮中,广东再次走在时代前沿,用短剧这种“小而美”的形式,展现了“大智慧”和“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