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腰突微创手术将被叫停?真相解析与适用人群指南

时间:2025-10-16 06:17:38 来源:阿纂看事 作者:阿纂看事



‘我只是做了个微创,怎么腿就动不了了?’53岁的林先生至今心有余悸。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后,他因‘创口小、恢复快’选择微创手术,术后却出现左腿无知觉、站立困难的症状。家属质疑‘医生动错神经’,但专家会诊揭示:问题不在手术本身,而在于林先生的腰突类型并不适合微创治疗。



一、腰突微创手术:安全争议背后的真相

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关于‘腰突微创手术致瘫’的爆料屡见不鲜,‘国家是否叫停微创手术’的讨论甚嚣尘上。然而,真相并非如此极端。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椎间孔镜手术、射频消融等微创技术,在症状明确、影像符合、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中,仍是有效选择。但医生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避免‘见突就切’的误区。



二、‘微创’≠‘无创’:0.7cm切口背后的高风险

微创手术虽切口仅0.7cm左右,却需医生将器械穿过肌肉层、韧带、神经间隙,精准清除突出髓核。这一过程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1毫米的偏差就可能损伤神经根,导致麻木、瘫痪甚至大小便失禁。风险不会因‘微创’二字而消失,患者需理性看待技术名称。



三、术后加重的根源:盲目手术的代价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单一疾病,不同患者的突出方向、类型、严重程度差异显著。常见类型包括:

  • 中央型突出:易压迫马尾神经;
  • 旁中央型:压迫神经根;
  • 游离型或钙化型:形成硬块,难以消融;
  • 椎管狭窄合并突出:合并症复杂,手术难根治。

若未详细评估影像学,盲目手术可能误伤正常结构或遗漏病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3年研究显示,约12.6%的微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或复发,部分需二次手术。



四、医生‘少做’的真相:保守治疗崛起

大型三甲医院中,微创手术数量减少并非技术落后,而是保守治疗受重视。当前治疗策略包括:

  • 物理治疗:牵引、理疗、热敷;
  • 运动康复:核心肌群训练、步态调整;
  • 药物干预:消炎镇痛、改善神经功能;
  • 生活方式指导:减少久坐、纠正姿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超70%的腰突患者通过3个月规范保守治疗,症状显著缓解甚至完全消失。手术应作为‘最后防线’,而非首选。



五、‘叫停’谣言的破除:监管升级而非全面禁止

‘腰突微创手术将被叫停’的说法源于对基层医院、民营机构滥用技术的整治。2024年,国家卫健委要求加强椎间孔镜等高风险操作的技术培训、资质认定和术后随访,防止‘谁都能上手术台’的混乱局面。监管升级旨在明确‘谁会做、该不该做、做了谁负责’,而非全面禁止。



六、微创手术适用与禁忌:这些人群需警惕

医生普遍认为,以下患者不建议微创:

  • 椎管狭窄合并腰突;
  • 多节段同时突出;
  • 腰椎不稳或滑脱;
  • 严重骨质疏松;
  • 症状轻微或波动不明显。

适合微创者需满足:

  • 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严重影响生活;
  • 影像学与症状吻合;
  • 保守治疗无效;
  • 无严重基础病或手术禁忌。



七、科学决策:听医生的,而非广告

‘做完瘫了’的个案令人恐惧,但不可因此否定微创体系。关键在于个体评估,而非盲目相信网络广告或他人口碑。医疗需‘一人一策’,尤其是神经系统治疗。若被诊断为腰突,务必到正规三甲医院,找脊柱外科或康复医学科医生面诊,优先询问‘适合哪种治疗’,而非‘能否手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