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扫地机器人到新能源汽车,追觅科技仅用28天便完成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跨界。这家以清洁电器起家的企业,自8月底宣布进军汽车领域后,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行业认知——不仅在一个月内连续发布两款对标顶级豪车的车型,更在首届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斩获150亿元订单,引发全球22个国家54家经销商的热烈响应。这场看似完美的跨界首秀,却因订单真实性、技术实力与业务扩张模式的多重争议,逐渐演变为一场关于资本泡沫与产业规律的深度讨论。
追觅汽车的进军节奏堪称行业奇迹:8月28日官宣造车,9月10日公布首款超豪华纯电跑车,9月24日宣布推出第二款超奢旗舰SUV,次日便放出实车照片。这种速度甚至超越了多数新势力车企的车型迭代周期。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订单数据——据新浪科技报道,追觅在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获得超过150亿元订单,中东及中亚地区经销商反馈热烈,计划通过“生态链+”模式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这份耀眼的成绩单背后却藏着诸多疑点。首先,追觅始终未公布订单的具体构成,包括车型分布、交付周期及定金支付比例。若按每辆车100万元计算,150亿元订单对应1.5万辆车,这一数字已超过尊界S800上市四个月累计大定订单量,甚至接近小米汽车二季度营收(206亿元)的75%。更耐人寻味的是,追觅同时宣布进军智能手机领域,并声称在海外市场获得超亿元预售订单,这种“遍地开花”的扩张模式,让人不禁质疑其资源整合能力与技术储备是否足以支撑多线作战。
追觅汽车宣称拥有“百大全球首创技术及千余项颠覆式创新”,其中以7项全球首创专利“重构无序对开车门”最为吸睛。但专利分析机构指出,这7项专利均围绕同一套无B柱车门技术展开,发明人仅3位工程师,专利代理人却多达7位——这一比例在行业内极不寻常,通常暗示专利内容更侧重法律保护而非技术创新。
从技术实质看,追觅的无序对开门专利通过分段平移与旋转实现开门,但这一思路并非全球首创。福特汽车早在2006年就申请过类似专利,吉利2024年推出的极氪MIX也采用了类似技术。更尴尬的是,追觅专利附图中的汽车总成图与理想L9、劳斯莱斯库里南在车灯、传感器、充电口等位置存在高度相似,这对其宣称的“千余项颠覆式创新”构成了实质性质疑。
追觅的“造车速成记”本身充满矛盾。8月28日官宣造车,9月10日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发布首款车渲染图,9月17日官微发布的概念图却与首次发布的图片完全不同,9月25日便展出实车。仅用28天完成从官宣到实车展示的全流程,这一速度远超行业常规。然而,所谓的“实车”似乎仅有两三张图片全网通用,未见不同拍摄角度的实拍图,其真实性令人存疑。
与之配套的“15天完成首轮融资”、“德国建厂对标特斯拉”等消息,具体进展同样模糊不清。所谓“1.2倍于特斯拉柏林工厂”的规划,更像是一张尚未落地的“大饼”。更关键的是,追觅至今未解决生产资质这一核心问题——没有生产资质,所有订单与规划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面对质疑,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回应称:“不要为了骂我们,把其他国产车也连带骂了。”他强调追觅造车做过资金测算,压力可控,并请外界相信“一家从几十万家创业公司中脱颖而出的企业,不会拍脑袋做决定”。然而,这样的回应并未消除业界的疑虑。
汽车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供应链管理经验。特斯拉经历了多年亏损与产能地狱才实现稳定量产,而追觅的“速成模式”显然违背了产业规律。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同时布局汽车、手机等多条高技术门槛赛道的策略,是否会因资源分散导致“样样通,样样松”的结局?
这场由150亿元订单引发的行业震荡,最终将指向何种结局?是资本催生的跨界奇迹,还是技术泡沫的必然破灭?答案或许藏在追觅未来如何解决生产资质、技术落地与供应链管理等核心问题之中。(转载自:电车界)
更多电动车资讯请点击:http://www.evje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