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句“对华加税”的言论,瞬间在中美经贸舞台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副总统万斯纷纷出面试图“灭火”,但中国方面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没有任何退让的迹象。
近日,美国高层又一位关键人物——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宣布,美国已有足够筹码应对中国,并抛出了所谓的“妙计”来对付中国的管制措施。那么,贝森特所说的“妙计”究竟是什么?美国又能否在谈判中取得优势呢?

2025年10月,中美经贸关系因特朗普的一句突发言论而变得紧张起来。
10月10日,这位美国总统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为反制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将从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强化关键软件的出口控制。
这一强硬表态远超以往,瞬间引发了全球市场的震荡。美国三大股指集体大跌,标准普尔500指数更是创下了下半年最大单日跌幅。资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完全贸易脱钩”的深度恐慌。

业界普遍清楚,关税一旦超过50%便等同于贸易中断,而100%的税率则意味着两国经济将彻底切割。美国飞机、导弹、芯片等尖端产品的生产会因中国供应链的缺位而陷入停滞,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将因进口成本飙升而进一步攀升。
迫于市场压力与国内产业界的强烈反对,美国高层迅速启动了“灭火”程序。贸易代表格里尔率先释放缓和信号,透露美方已尝试与中方就稀土问题通话,却遭遇推迟回应。
副总统万斯则一边叫嚣“美国还有更多筹码”,呼吁北京“选择理性道路”,一边又默认加税政策缺乏可行性。短短两天后,特朗普本人也在“空军一号”上改口,称11月1日“还很遥远”,暗示最终会与中国达成协议,“一切都会没事的”。

然而,中方的立场却始终未受美方反复表态的影响。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明确回应,美方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这种做法绝非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
对于稀土管制措施,发言人强调这是中国依据法律法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当做法,并非禁止出口,符合规定的申请仍会获得许可,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产供链稳定。
事实上,中方在措施出台前,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美方进行过通报。反观美方,长期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工具,才是破坏谈判氛围的根源。

在格里尔与万斯的努力未能打破僵局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于10月13日走到台前,成为化解危机的关键角色。
他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公开表示,“对华加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中美关系“正在大幅缓和”,双方有望在未来几周通过谈判避免贸易战升级。
紧接着,贝森特抛出了他所谓的“妙计”——美方可以取消拟议中的新关税,但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取消稀土出口限制。
这一以退为进的策略,被外界解读为华盛顿内部焦虑情绪的集中体现:既想通过取消关税止损,又不愿放弃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控制,试图用“关税豁免”换取核心利益的让步。

贝森特的底气,表面上来自美国正在推进的稀土供应链替代计划。美方正加速推动《稀土安全法案》立法,计划在2026年前建立本土稀土提炼产能,并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联盟,试图摆脱对中国近八成稀土供应链的依赖。
但现实远比规划骨感。稀土提炼涉及复杂的环保工艺与技术积累,美国本土最后一座稀土提炼厂早在2015年就已关闭。重新构建完整产业链至少需要5至8年时间,且成本将比中国同类企业高出3倍以上。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此次稀土管制精准击中了美国的战略命脉。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一天内连发六份公告,将管制范围从传统稀土物项扩展至相关技术、生产设备、原辅料及五种中重稀土,甚至涵盖锂电池等下游产品。
新规特别强调,对境外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对用于14纳米及以下晶片研发生产的申请实施逐案审批。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从导弹制导系统、雷达部件到五代机引擎,几乎所有核心装备都离不开稀土材料,短期替代方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贝森特直言“中国控制不了美国”,试图塑造强硬姿态,但数据早已戳破这种底气。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华进口关税已导致本土制造业成本上升15%,而中国对美出口仅微降2%,并通过转向欧盟和东盟市场迅速实现反弹。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显示市场多元化战略已有效降低对美依赖。

贝森特与万斯反复提及的“美国筹码”,在2025年的地缘经济现实中已显露出明显的失效迹象。这些曾被视为压制中国的关键手段,如今更多沦为“纸上谈兵”,甚至反过来消耗着美国自身的实力。
关税武器的反噬效应最为突出。自特朗普第一任期首次对华加征关税以来,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始终承受着成本压力。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与关税直接相关的商品价格同比上涨8.7%,其中电子产品、家具等中国输美主力商品涨幅均超10%。

而中国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功规避大部分关税冲击,对美贸易顺差并未如美方预期般大幅缩减,反而因能源和农产品进口增加实现了贸易结构的优化。
科技限制的效果同样不及预期。美国曾将芯片和半导体禁令视为扼杀中国科技崛起的核心筹码,但其结果却是中国“去美化”进程加速。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预算已超5000亿美元,本土供应链实现快速迭代,中低端芯片自给率突破70%,高端芯片研发也取得关键进展。
反观美国,禁令导致英特尔等本土企业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市场,市场份额持续流失,盟友也因自身利益不愿完全配合,最终造成美国科技产业的孤立局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5年中美科技贸易逆差不降反升,美国企业仍高度依赖中国的组装制造能力,禁令沦为“杀敌一千,自损三千”的无效举措。
地缘政治杠杆的撬动效果同样有限。美国试图在台湾、南海等议题上以军事同盟施压,但中国军力现代化与外交攻势让这种策略难以奏效。
2025年美国国防预算虽增长10%,但实际用于印太地区的资金被国内基建项目大量蚕食,盟友对介入中美争端的意愿也持续走低。国内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严重分歧,进一步稀释了美方策略的执行力,使其难以形成统一且持久的施压态势。

中美经贸博弈的核心,早已超越单一的关税或稀土议题,演变为全球供应链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从长远来看,这场博弈将推动全球供应链向更加多元、韧性的方向发展。
中美的角力不仅考验着短期谈判技巧,更取决于长期产业竞争力与规则构建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