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则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内部录音突然曝光,引发了全球航天领域的广泛关注。录音中,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对着团队成员急促地说道:“美国一定要抢在中国之前登月,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
话音未落,一道“封杀令”便紧随其后落地——NASA宣布,禁止中国公民参与机构研究项目,即便是持有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也不例外。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
这一决定让不少人感到困惑:前不久,NASA还通过第三方打听,能否获取中国嫦娥五号的月壤样本进行研究,怎么突然就“一刀切”地禁止了所有合作?要知道,航天领域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就能成功的。当年阿波罗登月、国际空间站建设,哪一个不是依靠多国联手完成的?NASA这波操作,究竟在担心什么?
要理解这次禁令,不得不提2011年的“沃尔夫条款”。当时,美国国会以“安全”为由,禁止NASA与中国进行任何官方合作。这道禁令一摆就是14年,但结果却与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空间站。当年,美国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不少人认为“中国航天要卡壳”。然而,没过几年,中国自己的天宫空间站就建成了。截至目前,天宫空间站已经接待过十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反观国际空间站,由于设备老化,预计2030年就要退役,届时全球唯一能正常使用的空间站,将只剩下中国这一个。
因此,美国这次下达的禁令,看似强硬,实际上更像是NASA在“转移压力”——因为他们自己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滞留太空9个多月,美国宇航员终于回来了
首先是登月计划的拖延。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原本计划在2026年让宇航员再次登月,但从2023年开始就不断推迟,2025年又宣布要等到2028年。为什么拖延?问题出在技术上:猎户座飞船的热盾测试时总出现裂纹,SpaceX负责的登月舱“星舰”,连完整的登月模拟都没做过。反观中国,2025年明确表示将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火箭、登月舱的测试一次比一次顺利,甚至俄罗斯都主动过来合作,要一起建月球科研站。两相对比,NASA能不急吗?
SpaceX
其次,预算和人才也在“掉链子”。美国白宫给NASA的2026财年预算直接砍了24%,科学研究经费少了60亿美元,导致2000多个岗位被裁,不少技术人员跑到了SpaceX等私企。中国的航天计划能按“十年规划”稳步推进,而美国却要年年跟国会争预算,换谁都慌。在这种情况下,“封杀中国”就成了最容易的“遮羞布”。毕竟,说“中国发展快”,比承认“自己进度慢”要容易得多。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国航天的突破靠的是几十年的积累——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火星探测,每一步都按计划走,跟“有没有和美国合作”关系不大。就像中国航天专家说的:“别人不给合作,我们就自己干!”
中国航天探索的“来时路”
美国想把太空当成“自家后院”,想不让谁进就不让谁进,这不符合太空探索的本质。美国曾经是航天合作的“领头羊”,当年阿波罗登月时,还邀请苏联科学家一起分析数据;现在却忙着划“红线”,把本该是“全人类事业”的航天,变成了“地缘博弈工具”。然而,太空里没有“围墙”,封杀不如搞合作。航天这行,从来都是“开放者走得远”。从人类第一次登月球,到探测器飞出太阳系,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多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NASA这次的禁令,看似是“防别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困在了“小圈子”里。
长二F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升空
14年前的沃尔夫条款,没拦住中国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也没挡住中国探月的步伐;现在的新禁令,不仅拦不住中国2030年登月的脚步,反而会让美国的科学家继续错失机会,让美国在航天合作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太空那么大,不是哪一个国家能“独占”的。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愿意开放,中国的探月项目愿意共享数据,从来不是“讨好谁”,而是因为航天的本质是“一起探索未知”。
中国空间站
要是美国总想着用“封杀”解决问题,最后可能真的会像NASA代理局长担心的那样——在人类下一次迈向太空的路上,美国反而落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