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荷兰政府的一则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冻结了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公司的资产与知识产权,并驱逐了公司创始人,成为首个直接抢夺中资企业海外资产的国家。这一行为不仅标志着荷兰在遏华反华道路上迈出了激进的一步,更暴露了其背后深藏的“强盗逻辑”。
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企资产进行无理冻结,此举连英、法等国的媒体都认为站不住脚。事实上,欧美许多国家虽表面宣扬市场经济与契约精神,但骨子里仍遵循着“丛林法则”,通过欺骗与抢夺来攫取核心利益,这一行径数百年来未曾改变。
从明末至今,荷兰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多次暴露出其强盗逻辑:一是欺骗,二是抢夺。让我们一同回顾历史,探寻其中的真相。
01
荷兰殖民者立足台湾的欺骗手段:卑鄙与低劣

1602年起,荷兰船队便开始在澎湖等地登陆,骚扰当地居民与商船。明朝官员王梦熊曾派水军将其驱逐。然而,1624年,宋克指挥的荷兰武装船队再次在台湾大员(今台南安平)登陆。面对明朝的驱逐要求,他们摆出可怜姿态,仅请求借用“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
明朝官员未料到荷兰人的无耻,认为一张牛皮再大也有限,便答应了其请求。然而,次年当明朝派员要求兑现承诺时,荷兰人却将一张巨型牛皮剪成细线,作为圈地的工具,以此为驻点,先后建造了热兰遮城与赤嵌楼,殖民台湾长达38年,并派出12任总督进行管理。
直至明末清初王朝交替之际,明朝无暇顾及,直到1661年郑成功到来,才结束了荷兰人的殖民统治。
02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荷兰的趁火打劫

1900年8月,俄、英、美、德、意、日、奥等八国派兵攻破北京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最大的欺辱标志。荷兰作为西方列强之一,当时虽军事、经济实力已没落,但仍通过“利益均沾”的谈判原则,与比利时、西班牙一同参与了《辛丑条约》的签订,未派一兵一卒便分得了约78万两白银的赔款。
荷兰人对弱国、落后国家的抢夺与敲诈,与其他西方列强如出一辙,其骨子里的文化逻辑并无二致。
03
打破“强盗逻辑”:以牙还牙,历史已给出答案
面对荷兰人的强盗逻辑,中国历史上曾有两次痛快的反击,迫使其认输并害怕,最终选择主动退出。
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水军登陆台湾,对热兰遮城与赤嵌楼进行封锁。经过9个月的海战、陆战与围困战,歼灭荷兰武装力量约2000人,迫使其余部撤出台湾。
另一次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荷兰为靠近美国以获取支持,派出近4000人前往朝鲜战场参战。然而,在1951年的横城反击战中,荷兰派出一个营819人参战,却遭遇了志愿军的王牌39军。结果,志愿军117师仅用20分钟便解决战斗,参战的819人中768人被歼灭。自此之后,荷兰军队见到中国军队便瑟瑟发抖。

历史虽不会简单重演,但有时却会惊人地相似。时代的表象与规则虽变,但其本质与内核并未改变。历史可以告诉我们未来,有些事情与问题并不复杂,只需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寻答案与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直面与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