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然拉开。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福厦泉城市群、郑州市、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这10个入选地区堪称中国经济版图的'核心引擎',其GDP总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既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节点。此次改革试点既是对这些地区的信任,更是赋予其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
我国改革始终遵循'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渐进路径。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再到共同富裕示范区,此次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延续了这一成熟模式。官方明确指出,这些地区具备'发展基础扎实、增长支撑强劲、改革条件完备、代表性强'等突出优势。
从区域布局看,本次试点呈现三大特点:其一,覆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30余个地市参与其中,既有绍兴、惠州等'腰部城市',也包含合肥都市圈、长株潭等中西部重点区域;其二,突破'单兵作战'模式,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协同推进的新格局;其三,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以及成渝、长江中游两大增长极均有代表入选。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因承担更高层级改革任务未纳入试点,武汉、天津等城市则通过所在都市圈间接参与改革。
两周前,国常会明确部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核心目标是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此次改革涵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以及数据、算力、资源环境等新型要素。
不同地区根据产业特色承担差异化任务:在前沿产业领域,粤港澳大湾区聚焦深海、航空、生命健康等六大方向;苏南城市侧重人工智能、新型能源;合肥都市圈布局新型能源、智慧轨道;郑州则发力生命健康、现代种业。
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现:北京副中心试点国资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大湾区、杭甬温、福厦泉推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苏南地区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低空经济领域,大湾区与合肥都市圈共同承担'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试点。
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被赋予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角色。金融领域,深交所、广州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将共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跨境流通领域,大湾区探索跨境数据流通与职业资格互认,福厦泉推进闽台职业资格互认与两岸数据港建设。
通过对10份试点文件的深度梳理,三大改革领域已形成共识:科技创新领域,'科技资源共享'成为都市圈建设核心,如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改革力度空前,合肥都市圈将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比例提升至70%;'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在前沿科技领域全面推广。
土地市场改革持续深化:'集体土地入市'范围扩大至商业体建设;'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机制破解大城市用地难题;'产业用地长期租赁'模式降低企业成本;'亩均论英雄'机制推动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
劳动力流动方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实现重大突破,无锡社保可用于苏州落户,东莞社保可支持佛山落户。但需注意,广州、深圳、杭州市区仍保持现有落户政策。'人地钱挂钩机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口流失地区将面临转移支付减少、土地指标收紧等挑战。
这场改革深刻表明:新质生产力竞争、新兴产业培育、人口集聚能力与体制机制创新,将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四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