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演员与角色达到灵魂共振时,你会真切感受到她的生命力,并渴望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美好。』演员兰西雅在访谈中这样描述她对表演的理解。这种对角色的深度共情,在她近期主演的电影《震耳欲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者:刘嘉懿
编辑:止戈
走进采访间时,兰西雅刚结束上一轮媒体访问。她轻轻调整坐姿,试图缓解长时间端坐的疲惫。狭小的空间里,沿墙摆放的长沙发几乎占据整个墙面,身着简约服饰的她坐在中央,瘦削的身形与电影中饰演的聋人少女张小蕊形成奇妙呼应。
纯真灵魂的银幕绽放
在《震耳欲聋》这部聚焦聋人反诈案的社会现实题材影片中,兰西雅饰演的张小蕊是个听觉障碍的未成年女孩。当律师、企业主与黑恶势力将她包围时,这个瘦小的身影用力打着手语,用不标准的发音为受骗的哥哥辩护。过载的情绪化作决堤的泪水,将聋人群体在沟通困境中的无助与坚韧展现得令人心碎。
影片以聋人社区遭遇团伙诈骗为切入点,串联起持械伤人、利益勾结等社会议题。张小蕊作为核心线索人物,不仅推动着哥哥受骗、寻求法律援助的剧情发展,更成为整个受害群体发声反抗的象征。
当被问及角色最吸引她的特质时,兰西雅避开「勇敢」「坚韧」等常规词汇,轻声说出「纯真」二字。在她看来,父母离世后与哥哥相依为命的张小蕊,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纯粹的美好,这种未经世俗浸染的赤子之心,正是角色最动人的力量。
电影《震耳欲聋》片场工作照
手语世界的破壁之旅
接到剧本后,兰西雅立即投入手语训练。与之前在《向阳花》中饰演的聋人角色不同,张小蕊是接受过特殊教育、能发出简单声音的聋人。这种「能发声却听不见」的特殊状态,让角色演绎充满挑战。
电影《向阳花》剧照对比
「聋人社区的手语就像方言,不同地区有独特表达方式。」兰西雅回忆训练过程,常需要推翻已学内容,在保留核心语义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表达体系。更棘手的是「言行不一」的语法逻辑——手语将关键信息前置,修饰词后置,否定词的处理方式更是与口语截然相反。
「比如‘这个不能吃’,手语顺序是‘这个是吃的,不是(否定)’。」她边说边比划,这种双重语法系统的切换让她初期频繁混乱。最终呈现的「单词蹦出式」说话方式,正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真实还原。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武汉街巷中的生命体悟
剧组将主要外景地选在武汉,这座兰西雅学生时代生活过的城市。重返故地,她发现记忆中的街景已随城市发展改变,而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也悄然转变。
借拍摄机会,她深入老城区的聋人聚居区。居民把电视搬到户外,牌桌摆上天台,若非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是特殊群体社区。电视声量过大、麻将碰撞声刺耳的现象,让她联想到童年接触的聋人朋友——他们常通过拍打桌面、跺脚等方式强化表达。
「手语交流时双手碰撞会产生声音,情绪激动时更明显。」通过与当地聋人交流,兰西雅逐渐理解这种「制造噪音」的行为本质,「他们对声音的感知较弱,需要借助震动传递情绪,就像手语的视觉补充。」
角色背后的生命成长
这种认知重构不仅服务于表演,更深刻影响着兰西雅的人生观。她将每个角色视为人生旅程,「杀青后总在想,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什么?」接触聋人群体后,她开始更敏锐地感知世界的声音维度,这种改变远超表演技巧的精进。
「站在车窗边沉默的那场戏,张小蕊回望变故的眼神特别打动我。」兰西雅回忆,那种积压的委屈无法通过技巧呈现,唯有真正代入角色才能传递。而面对黑恶势力的不退缩、面对金钱诱惑的不妥协,正是这个未成年女孩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震耳欲聋》剧照
银幕之外的真诚哲学
国庆档热映期间,兰西雅以演员身份亮相巴黎时装周。秀场前排的定格瞬间,让国际时尚界记住了这张兼具灵动与韧性的面孔。从《追风者》《山花烂漫时》到《向阳花》《震耳欲聋》,她塑造的少女形象始终带着未被规训的野生感,在命运夹缝中绽放生命原力。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剧照
谈及角色共性,兰西雅认为这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童年在小城亲近自然的经历,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她对人物心理的敏锐捕捉。不拍戏时,她常通过骑车或散步保持「放空状态」,这种刻意与生活的距离感,反而让她更深入地观察世界。
「遇到美好瞬间,我很少拍照。」兰西雅坦言自己分享欲较低,更愿用记忆留存感受。对于工作场合的「出发图」「宣传物料」,她有着独特思考:「活动的本质才最重要,自媒体时代让很多人产生‘不拍照就白过’的焦虑。」
兰西雅生活照
这种对「真诚」的坚持,也体现在她对作品结局的理解上。电影《震耳欲聋》没有传统英雄主义的胜利,所有角色在赢回正义后都回归平凡生活。「现实往往如此,人们偏离轨道后又绕回原点,这种平淡的真实比戏剧化改编更有力量。」
当放映厅灯光亮起,兰西雅关于真诚的诠释也有了答案。这个用角色传递温度的演员,正以她的方式,让更多被忽视的声音被世界听见。
电影《震耳欲聋》片场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