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克罗夫斯克前线的夏夜,总是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息。无人机操作员紧盯着屏幕上闪烁的绿点,远处不时传来炮弹爆炸的闷响。第44旅无人机营指挥官维亚切斯拉夫・舒滕科,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前战斗的艰难程度。
“别再轻信那些说俄军愚蠢的言论了。”舒滕科的语气中带着前线指挥官特有的沙哑与坚定,“我们现在天天与世界第二大军队硬碰硬,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
时间回溯到2023年底的库皮扬斯克防线,那时舒滕科还在步枪营带领着弟兄们坚守阵地。俄军的打法简单而粗暴,一天之内能发起五六次集群冲锋,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他清楚地记得,冬天的白天短暂而珍贵,士兵们往往刚打退一波进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下一波又已经逼近眼前。
幸亏他早早地在营里组建了无人机分队,这些会飞的“眼睛”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无人机能够提前发现突击群,让乌军有机会在他们靠近前发动攻击。
那些日子里,无人机操作员成了最抢手的人才,屏幕上的每一个小点都直接关系到阵地的存亡。
然而,到了2024年夏天,战场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顿涅茨克地区的茂密植被成了俄军最好的伪装网。“现在出去几十架侦察无人机,照样可能漏掉藏在树林里的小股敌人。”舒滕科解释道。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依靠步兵用轻武器进行近距离搏杀。
前线的“灰色地带”,即敌我阵地之间的三不管区域,成了最危险的地方。乌军无人机一旦发现俄军隐蔽点,会先炸掉他们的掩护物。有时候,俄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撤退时甚至找不着北,居然朝着乌军阵地跑过来。这种时候,舒滕科会立刻通知步兵,等着送上门的敌人自投罗网。
以前总有人嘲笑俄军技术落后,但现在谁还敢说这话?舒滕科亲眼见证了俄军在无人机领域的快速崛起,那些能够高效运用无人机的精锐部队越来越多。他们要钱有钱,要装备有装备,与乌军玩起了技术赛跑。
最让乌军头疼的是俄军的反应速度。“我们这边搞出点新东西,层层汇报审批,等推广到全军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舒滕科无奈地说。反观俄军,只要发现某项技术管用,马上就能大规模生产列装。
今年俄军大量部署的远程无人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些“空中刺客”能够深入乌克兰后方区域,专打后勤补给线。
这种组合打法让乌军的防空压力陡增,后方运输车队得时刻提防空中偷袭。更棘手的是乌军自身的技术推广难题,舒滕科直言,一项无人机创新从实验室到战场,往往要等上数月甚至半年。这种节奏差让一线部队很受伤。
8月中旬的波克罗夫斯克防线出现了一个大麻烦,俄军以两个方阵为作战单位,硬生生向乌克兰境内推进了15公里。舒滕科坦言,这事儿说起来既丢人又无奈。
人手不足早就不是秘密了,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不管是步兵、突击部队还是无人机部队,都缺人缺到骨子里。乌克兰的兵力根本守不住当前前线的每一米土地。
俄军显然看透了这点,他们像猎人一样在前线寻找盲区,利用茂密植被遮挡视线的优势,用小型步兵集群一点点试探推进。他们把所有储备兵力都砸到了这个方向,拼尽全力往前冲。
“俄军战术其实很简单:实施武力侦察,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直到找到薄弱点。”舒滕科回忆道。
他强调,俄军的突破不是因为战术多高明,而是抓住了乌军“没人没装备”的软肋。那场拉锯战让他彻底明白,对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随便嘲笑的俄军了。
现在的前线,每天都在消耗大量无人机和士兵。舒滕科看着屏幕上不断消失的绿点,轻声说:“我们能跟这样的对手打这么久,本身就说明乌军有多能打。”但他也清楚,光靠勇气是不够的,低估敌人的代价,就是用弟兄们的命来付。
夜色渐深,无人机还在天空盘旋。舒滕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丛林里又会藏着新的敌人。而他和弟兄们能做的,就是睁大双眼,迎接下一场战斗。
“这场战争教会所有人的第一课,就是永远别低估你的对手。”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