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微短剧下半场:竖屏影视的美学革新与行业展望

时间:2025-10-17 18:39:37 来源:學人Scholar 作者:學人Scholar



作者:崔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在内地娱乐圈面临发展瓶颈的当下,微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数字文娱行业的新风口。2023年,微短剧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迅速引爆了整个行业。其凭借轻量化的叙事节奏和贴近大众生活的内容表达,迅速吸引了广泛关注。随着时间推移,微短剧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观众对微短剧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

在校园里,微短剧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他们不再一味嘲讽,而是带着好奇探讨:微短剧为何能火?究竟谁在看?一些有志于严肃影像创作的年轻人也开始思考:或许可以尝试拍摄短剧,说不定能在创作上找到新的突破口。课堂上,甚至有同学羞涩地承认自己是短剧观众,虽然有些文化耻感,但也坦言短剧“挺好看,挺解压的”。

人们逐渐意识到,“短”与“快”并非微短剧的原罪。微短剧也好,泡沫剧也罢,烂剧的本质在于内容质量,而非形式长短。正如评论家毛尖所言,“短视频和微短剧是这个时代的基本形式”,甚至“藏着时代的灵魂”。微短剧的火爆,恰恰契合了当下注意力市场的需求。虽然讨论微短剧在影像史上的地位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成为文娱市场的一种日常供给,就像超市货架上的黄瓜味薯片,虽非人人喜爱,但已合理存在。

传统视频平台如爱优腾纷纷涉足短剧领域,小红书、B站等保持“调性”的平台也加入战局,就连“央视频”这样的官方机构也开始布局。红果凭借“免费模式”异军突起,确立了新的商业模式。短剧生产速度惊人,据统计,2024年中国上线了超过3万部短剧,其中最快的从开机到杀青仅需一周。

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配套产业链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地方形成了微短剧生产集群。有趣的是,这些新兴基地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横店因古装影视拍摄积淀深厚,转向短剧产业顺理成章,但西安、郑州的崛起则颇具看点。这些城市位于铁路网中心,交通发达,人员和地租成本相对较低,加上地方政府扶持和直播行业的积累,逐渐成为产业中心。微短剧生产平台驱动的生产模式,打破了旧有的广电视听格局。

出于成本控制考虑,短剧生产突破了传统影视的集中化模式。这是平台媒介生产的地理学优势——生产上的地理集中降低成本,而后凭借平台的数据化能力,在分发时打破地理边界,让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市场。这也带来了文化生产的平权——在平台助力下,短剧的生产发行门槛大大降低,剧情化影视生产不再需要撬动沉重的资源杠杆。影视圈子的壁垒被打破,更多创作者得以凭借创意与执行力参与短剧创作,进入了更具活力与包容性的多元发展阶段。

微短剧已成为当下文娱生态的重要一员,下半场该如何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从政策到行业,已形成共识: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供给侧需提高内容质量,打造一批破圈的代表性作品;消费侧则要培养更多元的观众群体。这是行业的美好愿景,但具体如何发展,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微短剧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生产门槛降低虽然开放了创作准入,但也意味着创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需要更精准地切中观众需求。因此,微短剧要想出精品,需为创作者提供更大自主空间。大厂、大平台可以开辟更多类型的项目,为有想法的创作者提供免于市场压力的创作空间,吸引多元创作者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潜心打磨作品。毕竟,创作的核心在于人,有意思的人进来,就会有有意思的作品出现。

提高微短剧品质的一个必然思路是吸引影视创作的“正规军”进入行业。但从文化逻辑看,微短剧直接来源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传统。网络文学中的“大作”转化为电影电视游戏,这条路已跑通,造就了中国最有价值的IP系列。但这些被影视“转化”的,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之下还潜藏着网络文学极其深邃的资源。一代代作者不断丰富网络文学的表达与架构,写作的样态在流动的粉丝文化社群与互文性实践中细密生长。从网络文学的集体智慧土壤上汲取营养,微短剧更有希望发展出独有的表达方法,开启属于自身的影像史。

循着这一思路,微短剧的发展同样亟需构建并完善其独特的视听语言体系。每个时代都有其专属的注意力特征,也必然孕育着与之适配的视觉文化形态。微短剧的视觉表达逻辑,实则深度源于短视频生态——无论是趣味短视频、综艺高光切片,还是偶像舞台直拍,这些内容形态已成为当下大众接收视听产品的主流方式。目前,短剧行业内成熟的创作者与制作团队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主动适配市场需求,产出了更契合竖屏观看场景、更便于社交平台传播的内容“物料”,让作品更贴合当下用户的消费习惯。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看,我们的视觉消费文化正走向“多重宇宙”状态——即由“不断出现的微小无序片段”形成的时空堆叠叙事效果(陆晔,2024)。这种模式与短视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高度同构,正在生成新的文化可能。从这个意义上,微短剧也应该在“多重宇宙”的逻辑下发展自己的视听表达。一方面,微短剧可以积极借鉴影视工业百年积淀的成熟手法与专业技法,为作品品质打底;另一方面,微短剧还可以主动突破传统框架,构建属于自己的专属视听风格,在紧凑的叙事节奏中,寻找新的美学方向。

参考资料

1. 毛尖:《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形式》,《文汇报》。

2. 毛尖:《又土又low但爱看?!3分钟微短剧,是如何打败30分钟烂剧的?》,Bilibili视频。

3. 陆晔:《走向“多重宇宙”——数字叙事的时空堆叠初探》,《文化研究》, 2024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