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近期发现,其对闻泰科技股权的冻结行动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反而陷入了失控的境地。随着中国一系列反制措施的出台,荷兰政府显得疲于应付,甚至不知所措。原本意图通过一纸禁令“精准打击”一家中企,却意外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动荡,欧洲车企也未能幸免。
这场看似局部的商业冻结,正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化的产业博弈。荷兰政府不仅未能从中获益,反而被困在自己设下的局中,进退维谷。
事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依据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下达了资产冻结令。这家每年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税收的企业,是欧洲芯片产业的重要支柱,荷兰政府的这一举动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而非“临时起意”。
紧接着,10月1日,阿姆斯特丹法院迅速行动,未经开庭和听证,便直接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并将其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的启动信号竟来自安世内部的三位外籍高管——荷兰籍的法务官、德国籍的财务和运营负责人。三人协调后,政府迅速跟进,法院立即执行,配合之默契令人咋舌。
这一系列行动背后,是否隐藏着外部推手的身影?这场行动似乎是一次跨大西洋的默契联动,美国点火,荷兰出手,目标直指中资掌控的关键芯片企业。
然而,这场“联动围剿”仅打了一回合便彻底脱轨。10月4日,中国商务部迅速亮出反制第一招——出口管制,明确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向境外输出一系列核心半导体元器件。这一招精准地卡住了安世在东莞的封装基地出货口,该基地负责全球12%的车规级功率芯片,是特斯拉、比亚迪、博世、大陆集团等大客户的核心供应商。中国这一举措,让荷兰所谓的“保障供应链安全”计划瞬间破功。原本意图保住安世欧洲独立运营的荷兰,如今却面临欧洲工厂缺料的困境,大公司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启动替代方案,甚至开始四处囤货。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迅速作出了反应。10月13日,闻泰科技复牌当天,32亿资金迅速出逃,股价直接跌停。德国某车企甚至将安世芯片的库存周期从8周强行拉长至24周,宁肯多压库存,也不愿冒断供的风险。行业成本随之飙升,芯片价格波动加剧,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链都被“牵着鼻子走”。
面对中国的组合拳,荷兰政府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国不仅会在芯片领域进行反制,还会在矿产领域出手。10月14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32家企业公开谴责荷兰“破坏全球半导体生态”,并在行动上给出了有力回应。商务部随即启动《反外国制裁法》程序,将钴、重晶石等17种战略矿种纳入出口许可范围。这一举措精准打击了荷兰半导体的命门,ASML这家荷兰的王牌企业,其生产极紫外光刻机所需的原材料将面临“卡脖子”的困境。中国一收紧资源供应,ASML的原材料供应便岌岌可危,这让荷兰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这场“冻结战”的代价。
更令人称道的是,中国还打起了法律“反击战”,质疑荷兰司法程序的合法性。你用你国的法律冻结我,我也能用我自己的法律挑战你,这波“以法治法”让对方的司法程序陷入了僵局。
10月15日,荷兰政府内部终于坐不住了。安世欧洲工厂的原材料库存最多只能支撑14天,而中国工厂早已暂停对欧洲的发货,产业链断供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荷兰政府随即于10月16日紧急召开内阁会议,讨论是否部分解除冻结令。因为他们发现,仅仅是产业链受损和税收流失,损失就已经超过了安世每年缴纳的税款。这笔账一算,荷兰等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原本意图通过冻结来掌握主动权的荷兰,如今却被中国一顿组合拳打得节节败退。如今想要下台阶,但又怕打乱西方统一战线,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这场从荷兰掀起的小风波,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范围的产业链震荡。它提醒跨国企业,不能再天真地相信“市场无国界”。一旦政治伸手进了供应链,哪怕只是冻结一个董事席位,后果都可能是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更重要的是,它也警示各国政府:经济胁迫是一把双刃剑,你用得快、下得狠,可能一时爽,但代价可能是整个国家的产业信誉。中国的反击不仅仅是为了安世,更是在告诉所有人——别把规则当武器玩,因为市场会用更残酷的方式教你做人。
这也正是为什么有半导体分析师坦言:“当有人试图用权力改变市场规则时,市场总会用更直接的方式让他们重新认识规则。”荷兰这一仗,打得仓促、打得高调,也打得代价惨重。未来的产业链将更分散、更谨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国家想靠“法律工具”打压中企,都必须先掂量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反击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