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吴石牺牲后,小儿子美国留学竟获‘对头’陈诚相助

时间:2025-10-18 15:24:09 来源:双色球的方向舵 作者:双色球的方向舵

命运有时如薄纸般脆弱,一纸通知便能让温馨的家化为乌有。吴石被捕后,整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失去了主心骨的他们,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吴石被捕,家庭陷入深渊

1950年的台北,寒风凛冽,街头冷清。吴石被捕的消息如寒风般席卷而来,让原本就脆弱的家庭雪上加霜。刚满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弟弟吴健成,瞬间失去了依靠,家门变得陌生而冰冷。邻居们紧闭门窗,生怕被牵连,往日的熟人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吴健成永远忘不了那段日子。母亲王碧奎被带走后,他和姐姐只能在菜市场捡菜叶充饥,晚上蜷缩在车站长椅上,用衣服勉强挡风。16岁的吴学成每天在水里劳作,手冻得通红也不停歇,手裂开了就用冷水冲一冲,继续坚持。

在擦鞋摊边,吴学成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偶尔有顾客愿意多给点钱,他心中充满感激;但遇到不讲理的顾客,骂声和踢打也只能默默忍受。曾经的同事看到他,神色复杂,甚至有人吐了口唾沫转身离去。曾经的身份,如今却成了拖累,成了别人避之不及的“祸根”。



陈诚的援手,温暖了寒冬

在逆境中,吴家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总有人愿意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陈诚,这位与吴石同为保定军校学员的严谨之人,在得知吴家出事后果断出手。他留下话:“吴石家属未涉其他事务,先不用关押。”这句话,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姐弟俩悬着的心落了地。

陈诚不仅帮助吴家免受关押之苦,还直接将年幼的吴健成带走照看。为了让孩子能安心读书,他甚至将吴健成的名字稍作改动后送进教会学校,并承担了所有费用。王碧奎被关押7个月后,也是靠陈诚托人救出。陈诚临终前还再三交代人要照顾吴家的孩子,不许他们再受委屈。

“没有陈诚,这个家就散了。”多年后,吴家的孩子们都这样说。



跨越立场的恩情,助力留学之路

1977年,吴健成准备留学美国。然而,钱和身份都是难关。他没有背景,也没有人介绍。关键时刻,陈诚以前托下的人脉发挥了关键作用。手续和推荐顺利批好,吴健成终于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起飞时,他心中默念:“陈先生恩情,这辈子忘不了。”

吴家子女的坚韧与奋斗

吴石的其他子女在大陆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大儿子吴韶成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因家庭背景被下放河南,换了很多工作也艰难。大女儿吴兰成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林区医院。边疆的冬天常常是零下几十度,医疗条件差,出诊频繁,还要面对异样的眼光。但他们都没有埋怨,咬牙坚持了下来。

台北的吴学成在照顾老小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学习。每天擦鞋赚钱后,闲下来就看书。19岁时,她嫁给了一位比她大15岁的退伍兵,家里清贫但日子还算过得去。38岁时,她考上了台湾大学,这是多年来努力争取到的机会。之后,她追着弟弟去了美国硅谷,做工程师,在新城市继续奋斗。



骨灰归乡,恩情永存

1991年,吴学成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大陆安葬。在香港机场,她偶然翻到报纸,意外看到1973年周总理追认父亲为革命烈士的报道。多年来的委屈一起涌上心头,她在机场哭了。人活着有时候苦,但对过往也算有了交待。

1994年,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安葬在北京香山公墓。墓碑非常普通,但家里人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虽然相隔遥远,但心里都知道,家还在。父亲立过的信和别人留下的善,让苦难中总能撑过去。

情分胜过能力,恩情永不忘

吴家人身上的故事很厚重,但他们没有向别人要过同情。身份变了,环境换了,但每个人都没丢下坚持。靠着曾经留下的情谊,也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陈诚对吴石家孩子的帮助,没人能忘。他们知道这一份恩情,不是谁都能做的。老同学之间,也只有一句承诺和一点温情,能撑一大家子。

总结

很多事不是靠能力,是靠情分。有的人会在最难处留下帮助,有的人一生遇不上。吴石家里的事,有苦,也有撑下来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