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海局势持续升温。美国将一款名为“堤丰”的中程导弹系统部署至菲律宾,这一举动被视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在别国领土上部署陆基中程导弹,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据分析,该导弹系统射程覆盖南海大部分海域,甚至可触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美国此举被解读为将菲律宾推向前线,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火力点。
与此同时,南海海域发生一起海上对峙事件。10月12日,菲律宾两艘编号为3002和3003的公务船未经中方许可,擅自闯入中国南沙铁线礁海域。中国海警21559艇依法要求其离开,但菲船不仅拒不撤离,反而采取危险动作逼近中方船只,最终导致两船发生擦碰。
事件发生后不到24小时,美国国务院迅速表态。副发言人皮戈特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称,该条约保护范围已扩展至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其在南海任何区域遭受“武装攻击”都将触发条约义务。这一表述为后续军事介入埋下伏笔,引发关于“何为武装攻击”的争议——中国海警的正常执法行动是否构成条约所指的“攻击”?
美国驻菲大使罗玫凯进一步将中方行动定性为“侵略”,试图通过话语操弄改变事件性质。菲律宾方面随即升级挑衅,于10月13日集结百余艘船只,分两路逼近黄岩岛和仙宾礁,并派出编号为FF-151的“安东尼奥·卢纳”号军舰助阵。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军舰此前在马来西亚演习中遭撞击受损,未完全修复即被派往一线。其装备的韩国产SSM-700K亚音速反舰导弹和法国“西北风”防空导弹,在中国海军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威胁有限。
面对菲方挑衅,中方早有准备。黄岩岛方向部署3艘海军军舰,仙宾礁方向部署2艘军舰及1艘高速快艇。海警部门在两处海域各派出10艘船只执行拦截任务,海军军舰则负责威慑菲方军舰。
分析指出,仙宾礁方向出现的高速快艇疑似中国22型导弹艇。该型艇部署于附近的美济礁,可快速支援仙宾礁,显示中国在南沙岛礁已具备高速作战舰艇的长期驻扎与快速反应能力。去年8月,中国055型万吨驱逐舰曾现身仙宾礁,其庞大舰体给菲方留下深刻印象,此后菲方在该区域长期保持克制。
最终,菲方百余艘船只的挑衅行动在中方海警与海军的联合应对下宣告失败,船队被迫撤退至奎松以西海域。此次事件暴露出菲总统小马科斯试图通过外部冲突转移国内矛盾的企图——其国内正面临防洪工程贪腐案引发的抗议浪潮,以及退伍军官公开威胁发动政变的危机。
分析认为,小马科斯政府试图通过塑造“捍卫国家利益”的形象掩盖国内治理无能,但美国对菲承诺的可靠性存疑。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南海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势力介入对地区稳定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