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几个月时间,美国就显露出疲态?从年初的咄咄逼人到如今的进退维谷,中国对局势的预判再次得到验证——华盛顿正接连遭遇坏消息。
特朗普原本计划复刻2018年的贸易战剧本,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联合盟友围堵中国,迫使中方让步。然而,这一策略在2025年彻底失效,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绑定让美国的“脱钩”企图沦为笑谈。
10月17日,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公开拒绝跟随美国“脱钩中国”,直言“澳洲需要扩大贸易,而非陪美国走下坡路”。这一表态并非空话,澳大利亚随即用实际行动证明立场:铁矿石、牛肉、葡萄酒等对华出口产品保持稳定供应。
澳大利亚的底气源于经济现实——2024年中澳双边贸易额突破2800亿美元,中国买走了澳大利亚80%的铁矿石和30%的农产品。正如查默斯所言:“与中国作对,等于自断财路。”
更令美国尴尬的是,欧盟、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均选择观望,无人愿意跳入“反华火坑”。特朗普试图构建的“反华联盟”,最终沦为“美国独舞”。
澳大利亚的“不配合”只是开端,中国的反击迅速而精准。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每吨400元人民币且逐年递增。首艘“中招”的“曼努凯”号货轮所属公司被收取446万元费用。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美国农产品运输成本飙升37%,密西西比河的运输公司被迫取消12条航线。美国农业协会哀叹:“这不是警告,而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中国此次反制跳出了传统关税战框架,直击美国运输业经济命脉。正如专家分析:“你封锁芯片,我限制港口;你打压科技,我阻断物流——这才是博弈的升级版。”
若说关税和港务费是“明枪”,科技封锁则是美国射向自己的“暗箭”。英伟达CEO黄仁勋10月公开承认,由于美国对华技术禁令,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暴跌至0%。“美国的科技管制正在严重伤害我们自己的企业。”他直言不讳。
早在今年1月,美国出台禁令禁止向中国出口16nm以下芯片技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加速推进自研芯片,华为昇腾、麒麟系列不断突破,甚至实现人工智能芯片自主量产。高通、英特尔、AMD等美国企业收入锐减,芯片出口下滑超20%,整个高科技供应链受到波及。
事实上,中国早在2023年就将“供应链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极具前瞻性——美国试图用科技围堵中国,最终却发现自己才是被卡住脖子的一方。
2025年,美国通胀率上涨1.5个百分点,每个普通家庭年支出增加约4000美元;农产品出口暴跌30%,中西部农民怨声载道。特朗普原本承诺的“贸易战创造就业”,反而导致通胀与失业双升。
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的反对声日益高涨,民主党则猛烈抨击其关税政策“毫无逻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现实是,美国已非2018年那个可以肆意挥舞贸易大棒的超级大国——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脱钩意味着系统性崩塌风险。
从关税到科技,从港口到芯片,一连串坏消息打脸美国。中国的判断得到验证:美国根本无法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
特朗普试图用2018年的套路逼迫中国低头,但时代已变。中国的反制策略更加精准系统,依托规则、供应链与战略韧性展开反击。
未来的中美对抗将围绕技术、市场与资源展开深层博弈。谁能掌控规则,谁就能掌握未来。目前来看,中国未被打倒,反而愈战愈稳;美国则被自己点燃的火焰烧得焦头烂额。
特朗普终于说出实话:这场关税战根本打不下去。不是他不想打,而是美国真打不起了。中国的底线清晰、策略灵活、反击有力,这不仅是当下的胜利,更是对未来格局的精准预判。
接下来的较量,比的将是谁更能撑到最后。
信息来源:
《美财长怂恿“对华脱钩”,澳婉拒》——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