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一天,距离他103岁寿辰仅过去不到30天,清华大学官网随即发布缅怀《讣告》,并将页面转为黑白以示哀悼。
▲清华大学官网发布缅怀杨振宁的《讣告》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迁居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他作为第六届清华留美公费生赴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该校。1949年,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辉煌学术生涯。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视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理论。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次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尽管身在海外,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作为“氢弹之父”泰勒的学生,他的统计力学研究曾受爱因斯坦关注,并一度被奥本海默推荐为接班人。1971年,他毅然踏上回国之路,成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掀起了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首次回国期间,杨振宁与其他科学家共同建议发展教育,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立。1996年,为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他捐出积蓄和美国房产,参与人才选聘、经费筹集、专业方向确定等环节。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声音,我国高等研究院在理论凝聚态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回国定居任教。西湖大学创始人施一公评价他如“定海神针”,帮助祖国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感动中国》颁奖辞曾这样写道:“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2007年,施一公与杨振宁相识,两人“亦师亦友亦同道”。2021年杨振宁百岁生日之际,施一公撰文回忆交往点滴,称杨振宁十分关心他的学术进展,日常交谈中常问及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并分享见解。作为朋友,施一公记得杨振宁热爱艺术、喜欢美食,尤其对小笼包情有独钟,常去中关村当代商城的鼎泰丰品尝蟹粉小笼包。一次餐叙中,服务员端来鼎泰丰的小笼包,引得众人开怀大笑。
2018年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刚过完96岁生日的杨振宁受聘担任董事会名誉主席,与施一公再次并肩。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也在杨振宁百岁生日时撰文回忆,称30年前首次遇见杨振宁后,其学术研究深受影响,“尽管研究方向不同,但杨先生对物理学前沿的敏锐判断和对年轻人的鼓励,一直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曾回忆,2004年9月,82岁的杨振宁站上清华第六教学楼的讲台,为100多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他每周准时出现,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涵盖知识、方法和历史。“整整一学期,他从头讲到尾。”当被问及为何愿意给新生上课时,杨振宁爽快回答:“我愿意上这个课。”
清华大学在《讣告》中写道:“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编辑 许媛
审核 任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