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用一生书写了物理学与教育的传奇篇章。
以下是本刊2021年9月的深度报道,追溯杨振宁与清华园的百年渊源:
2011年10月2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高等物理研究院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曾感慨:'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邓稼先在信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如今我可以自信地说,后五十年我合了这条'共同途'。'
1996年,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向归国访问的杨振宁提出复兴理科的构想。次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对标普林斯顿模式,旨在打造'学人乐园'。杨振宁不仅担任名誉主任,更在1997-2003年间通过数十封书信、传真参与规划,确立三大原则:
这种'跟着人走'的策略成效显著。2004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在饭局上被聂华桐玩笑式邀请后,杨振宁当场决定'工资完全匹配普林斯顿标准',最终促成这位计算机泰斗全职加盟。2009年中心更名时,已形成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六大研究方向,其中凝聚态领域研究者最多。
杨振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party is over'(盛宴已过)的判断,认为高能物理在数十年内难有突破。2016年大对撞机争议中,他始终坚持这一观点。这种判断直接影响了清华物理系的发展战略——将资源向凝聚态物理等更有前景的领域倾斜。
中心现任教授朱邦芬回忆:'杨先生重方向更重成果,他主张在新领域萌芽期进入,这样容易出重大成果。'2005年聘请'密码女王'王小云时,尽管密码学与传统领域关联较弱,但杨振宁看中其研究前景和国家价值,果断拍板引进。
在学术成就之外,杨振宁更以平等待人著称。2000年,他请朱邦芬夫妇吃饭后,竟主动下车为朱夫人开门。这种君子之风源于西南联大时期的培养——老同学黄昆曾评价他是'最正常的天才'。
晚年的杨振宁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与翁帆组成的'杨-翁Studio'记录着生活点滴。他拍摄的两岁孙儿视频中,那些'眼睛转来转去'的特写镜头,让朱邦芬惊叹其观察力之细腻。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戴森曾评价:'杨振宁既是俯瞰全局的飞鸟,又是注重细节的青蛙。'
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入住清华园;2003年,81岁的他再度归来。从父亲杨武之曾任教的科学馆,到如今的高等研究院,这座砖红色欧式小楼见证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007年中心迁入时,杨振宁感慨:这里承载着清华与一个知识分子的百年故事。
清华大学前任校长陈吉宁评价:'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前沿研究做出贡献,更对清华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深远影响。'这座'学术特区'正如杨振宁期待的那样,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记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
编辑:钱炜 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