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国正式实施稀土出口管理新规,这一举措瞬间引发美国高度紧张。三天后,白宫内部会议纪要意外流出,显示美国军工企业稀土库存仅够维持45天,这一数据犹如一记重拳,直击美国工业命脉。这场博弈,早已超越普通贸易摩擦范畴,成为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对决。
面对中国坚定立场,美国财长贝森特抛出所谓“橄榄枝”:延长对华关税豁免三个月,试图以此换取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松口。这种看似慷慨的提议,实则暗藏算计——关税本就是美国单方面加征,如今却将自家政策当作谈判筹码,其厚颜无耻程度令人咋舌。
数据揭示残酷现实:中国掌控全球60%稀土储量,更垄断85%以上精炼产能。这并非刻意“卡脖子”,而是对国家核心资源的合理保护。稀土作为导弹制导系统的“味精”、芯片制造的“血液”,其战略价值远超普通矿产。
尽管美国早在2018年就启动“稀土去中国化”计划,但现实数据却无情打脸。2023年美国进口稀土化合物中,83%仍来自中国。更讽刺的是,其本土唯一稀土加工厂MP Materials,竟需将矿石运至中国加工后再运回,这种绕地球半圈的荒诞剧,暴露出美国产业体系的致命缺陷。
贝森特在谈判中的双面做派更显荒谬:一边高呼“合作共赢”,一边指责中国代表“不请自来”。而事实是,这场会谈本由美方主动发起。这种既想获取利益又不愿放下身段的矛盾心态,被网友戏称为“求人办事还摆谱”。
美国将大豆滞销归咎于中国的行径同样可笑。中国早已构建多元化采购体系,2024年自美大豆进口占比已跌破20%。这种“加税时痛快,卖货时装无辜”的双重标准,暴露出美国贸易政策的短视与虚伪。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严格管控,恰恰是对全球供应链的负责任态度。反观美国,虽高调宣布“重建本土产业链”,但国会拨款迟迟不到位,科罗拉多州“稀土梦工厂”项目两年未通过环评,与中国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规并非完全封锁出口。合规企业、正当用途的稀土贸易仍可正常进行,但试图将稀土作为谈判筹码的企图注定失败。国家战略资源不是可以随意讨价还价的商品,其管理必须服务于国家长远利益。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产业命脉控制权的争夺。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资源优势,正稳步构建新的国际规则体系;而美国受制于产业空心化,只能在自我设置的陷阱中挣扎。当世界不再以美国为中心运转时,某些门槛注定难以跨越——这不是中国刻意阻挠,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稀土之争,实为未来三十年产业主导权的预演。中国守护的不仅是矿产资源,更是产业升级的底线;美国追求的也不是真诚合作,而是维持技术霸权的特权。当全球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时,某些门槛的跨越与否,已不再取决于单方面意志,而是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