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关于“义乌市场热度下降”的讨论愈发热烈,不少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与行业变迁。那么,义乌市场究竟怎么了?为何会给人一种“大势已去”的感觉?
在小区门口,一辆电动三轮车拉着一车塑料玩具,摊主正忙着数钱。旁边,几个孩子正挑选着玩具,手里攥着两块钱的零钱。摊主告诉记者,这些玩具都是从义乌来的,价格便宜,但质量确实一般,摔一下就可能散架。不过,家长们似乎并不在意,他们觉得孩子玩个把月就足够了,没必要买太贵的。
楼下快递小哥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他拖着一个个箱子,嘴里嘟囔着:“今年没去年忙,义乌那边小商品城寄来的东西少了。”去年这个时候,小区里全是收包裹的,连门口的垃圾桶都塞满了纸壳。而现在,快递量明显减少,市场似乎不再那么热闹。
隔壁大爷去年还去义乌进货,开着面包车一路拉回来。早上五点,他就在市场里钻来钻去,一排摊主全是外地口音,货确实便宜,砍价也能砍出花来。但大爷发现,进回来的货还不如在网上买便宜。摊主们手里攥着手机,刷着订单,脸上没啥表情。大爷说:“现在摊费涨了,工厂自己也掺和进来卖货,没啥利润空间。同行之间低价死磕,想多挣点全靠拼命。”
前几天,小马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谁要摊位?三区的,五百万起步。”老板娘的朋友圈天天晒摊位,去年还抢着租,今年却都在等降价。摊主说:“义乌现在都是靠外单,老外多,黑人戴头巾那种,市场里一堆,现金一摞摞地数。”但疫情那阵,老外少了,摊主们闲得坐在门口晒太阳,看着物流车队来来去去,市场热闹不起来。
有网友直言不讳:“义乌卖货太狠了,价格全砸下去,自己人把利润都打没了。”确实,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摊主们为了吸引顾客,纷纷降低价格,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另一个网友则揭示了电商对义乌市场的冲击:“摊主表面上说没开网店,背地里全在网上搞。进货价和零售价越来越看不懂,工厂自己开店,谁还去市场排队买。”确实,随着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摊主和工厂开始在网上销售商品,直接跳过了传统的市场渠道。
小区楼下理发店的大哥也插了一嘴:“电商那帮一年赚几千万的是有,但大部分是外地来的,努力拼命干活。像大学毕业直接卖货的,二本三本的年轻人,义乌本地反而越来越少。”他的话揭示了义乌市场的人才结构变化,也反映了电商对传统市场的冲击。
早晚上市场门口排队喝豆浆的人少了,摊主们都说现在靠物流和快递,谁还当面谈生意。今年门口修路,到处在拆楼,摊主们边看边念叨:“现在义乌变了,开摊挣钱不如从前,谁要摊位,价格再降也不一定有人要。”
面对市场的变化,义乌的摊主们和进货商们都在思考如何应对。有人选择转型做电商,有人选择坚守传统市场,也有人选择离开这个曾经繁华的市场。那么,大家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