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甄嬛传》十分钟配角:揭露人性深渊的宫斗缩影

时间:2025-10-19 22:13:58 来源:麦子熟了 作者:麦子熟了


初看《甄嬛传》时,观众往往被华妃的嚣张、甄嬛的逆袭等大开大合的剧情所吸引,对细枝末节的铺垫容易忽略。但当二刷三刷后,带着上帝视角回看,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犄角旮旯,反而成了理解人物命运的关键。

第26集便是个典型。这集我反复看了十遍,仍觉其中暗流涌动,每个镜头都藏着深意。故事要从华妃请旨寻宫外大夫诊脉说起。

华妃能否怀孕,实则是皇上与太后共同设下的局,唯一知情的皇后成了执行者。这从侧面印证了后宫的权力结构:太后与皇上是最高决策者,皇后是制衡工具,其余人不过是棋子。


皇后向太后汇报时,特意强调“听说也是年羹尧的主意”。这句看似多余的话,实则是向太后递话:华妃不孕,是挟制年羹尧的关键。而皇后更进一步,借皇上与太后的打压之心,反将华妃一军——权势太盛,终成枷锁。

太后问及此事,皇后答:“传出去,怕是失了太医院体面。”太后点头。初看时,我以为两人真在为太医院名声考虑。直到刷完整部剧回看,才惊觉这全是明话暗说。


她们怕的,是“华妃不孕是人为”的真相传出去,丢了皇家体面。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为巩固地位,竟要牺牲一个女人,甚至她的孩子。这种事若曝光,唾沫星子都能淹没皇宫。

太后与皇上自己也觉丢人,连提都要遮遮掩掩。太医院与端妃,不过是枉背虚名,有口难辩。

太后接下来的话,是对皇后的暗示:“安排个人进来吧,若真是个好大夫,华妃瞧完了,给竹息也瞧瞧。”皇后应下后,太后却冷笑:“华妃说得对,竟是些不温不火的太医,这病好得是慢些。”


这段话的逻辑,我琢磨了很久。直到反复观看,才明白每个镜头都是伏笔。

陈大夫进宫,领路的是皇后身边的江福海。他的一句“太后想着您难得进宫,想和太医们切磋”,实则是安排陈大夫先见太医。太医院院判将华妃的脉案交给陈大夫,并说:“华妃最得圣宠,二十位太医都诊过脉,且都是国手。”


陈大夫闻言,露出惶恐。他听懂了院判的潜台词:华妃不孕,水很深。作为大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可说的局。

于是,他对院判说:“年大将军反复叮嘱,要慎重把脉。幸好事先和太医谈过,否则也是战战兢兢。”院判哈哈大笑:“这就对了。”


陈大夫的“不安”与“战战兢兢”,含义截然不同。前者是对年羹尧的畏惧,后者是对皇权的恐惧。他显然更怕后者,于是随机应变,用“幸好”掩盖了真实想法。

华妃问:“既然我身体无恙,为何未有身孕?”陈大夫躲避视线,答:“受孕需天时人和,更需机缘。不能太急,放宽心,也许就有了。”又强调:“心情,关键在心情。”


至此,陈大夫已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华妃能否怀孕,与他无关。他只是个“好大夫”,治不死人,也医不好病。

我终于懂了太后的冷笑与皇后的表情。太后说“给竹息瞧瞧”,实则是验收成果,再次敲打陈大夫:不仅不能在华妃面前乱说,在年羹尧面前,在普天之下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乱说话。

这场暗潮涌动,结束在陈大夫那句:“老朽,也是同一条舌头。”


《甄嬛传》没有小角色。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带我们去看过人性的深渊。世上最要命的病,是人性之暗;世上最好的大夫,是人性之善。

本文转载自宛央女子(ID:Apple1990-kun)。作者:林宛央,潇洒派生活者,畅销书作者,未来知名编剧。一个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却过得比谁都潇洒的姑娘。忌矫情,治拎不清,喜欢你的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