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倪大红、秦海璐、杨幂、欧豪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各大平台热播,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这部以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南农村为背景的剧集,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迅速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
《生万物》改编自著名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作为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农村变迁的文学作品,原著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被誉为“农民的秘史”。电视剧在改编过程中,虽然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神,但也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情节调整。
电视剧主要聚焦于原著的前八章内容,对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进行了诸多改动。例如,原著中吝啬地主宁学祥因被农民批斗致死,而在电视剧中则被改编为献出土地得以善终;宁学祥的儿子宁可金,在原著中带领“还乡团”复仇屠村后去了台湾,而在电视剧中则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干部。这些改编不仅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土味糖”和光明色彩,淡化了原著中的血腥与沉重。
从人物塑造来看,电视剧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男主人公封大脚被改编成了“超级暖男”,女主人公宁绣绣则没有被土匪玷污,且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银子这一角色更是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这些改动无疑贴合了当下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观众的价值追求。然而,这种美化处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众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淡化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迫害,从而弱化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尽管如此,电视剧《生万物》在改编上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成功地在保留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贴近了当下时代和市场、观众的需求,用现代视角、价值和审美重构了原著。这种改编策略不仅让作品更具观赏性,也使其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与电视剧相比,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则更加真实、系统地展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书中,农民对土地的“缱绻”与“决绝”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封大脚对土地有着“宗教般的生命皈依”,他一直眷念、捍卫自己的土地,乃至为此在合作化被迫交出土地后丧失了劳动热情,“大包干”后又重新焕发了劳动热情。书中其他对土地“缱绻”的农民还有不少,如封大脚的父亲封二和很多想退高级社的中农,以及“大包干”后像封大脚一样固守土地的其孙子封运垒。
而对土地“决绝”的农民也有很多,如原先没有自耕地的费大肚子,合作化时期自愿交出土地的很多农民,以及“大包干”后依然抛弃土地成立公司的封大脚的另一个孙子封运品。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老辈农民对土地“缱绻”不舍,新一代农民则对土地“决绝”离去的社会现实。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我们文明的“密码”。《缱绻与决绝》中所写的农民对土地的“缱绻与决绝”便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进而反映了中国六七十年来农村、农民、农业的变迁史。
作者赵德发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有着丰富的农村经历,后来又上了山东大学作家班。他还为写作此书看了很多中外农业农村经济学著作包括《剑桥中国史》及很多有关农村农民的经典文学作品,方写得如此真实、有力。如果说《白鹿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可以说《缱绻与决绝》是“农民的秘史”。
由此,希望看过电视剧《生万物》的朋友能进而阅读其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小说内容更为浩瀚,主题也很是深刻,有其历史、文学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现实意义即有助于“知道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在土地上生活、怎么从土地上走过来的”,尤其是启示当下该如何处理好人和土地的关系。
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尊重土地尊重劳动善待农民,土地也依然“生万物”。如赵德发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盖几间新房、刷几条标语、建些文化设施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把现有的土地管好,把土地关系理顺,充分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土地永远生生不息,滋养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