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时间里,抗战剧似乎成了“神剧”和“雷剧”的代名词。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榴弹打飞机、子弹拐弯等雷人剧情层出不穷,让人对这类剧集避之不及。然而,最近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一部抗战剧《阵地》,却让观众眼前一亮,直呼:“好久没看过拍得这么好的抗战剧了!”
《阵地》播出头两集,收视率就达到了平均3.059%,秒杀目前各大卫视在播剧,开播即成爆款。这部剧和你以往看过的抗战神剧绝对不一样,选材上就已经赢了市面上许多粗制滥造的抗战神剧。
以往,我们看的抗战剧大多聚焦在和鬼子厮杀的战场上,强调抗日战士的英勇作战姿态和鬼子的凶残屠戮。虽然这没什么问题,但类似的题材拍多了之后,观众们难免会产生疲劳。一些剧组为了博眼球,就开始想一些奇招怪招,最终产生了所谓的神剧、雷剧。
而《阵地》这部剧,则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以往抗战剧不怎么关注的文化战场上。它向我们讲述了在那个特殊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坚守“文化阵地”的。故事发生在1938~1944年的桂林,剧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历史名人,比如国歌词作者田汉、安娥、巴金、徐悲鸿、郭沫若等等。
他们虽然不拿枪不打仗,但是在文化领域坚持统一战线、守护《阵地》的难度一点也不比前线小。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只要中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亡。这是贯穿全剧始终的线索,道出了剧中主人公在这个特殊年代下的历史使命。
哪怕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还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亮点,那就是这部剧的音乐原声,绝对是一场听觉盛宴。因为选取的音乐都是聂耳、冼星海、姚牧等知名作曲家创作的经典曲目,比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1935年版本、《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等等。这些经典的老曲目又经过国际知名乐团的重新录制,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让人欣慰的是,这部剧的主演完全没有流量鲜肉、流量小花。主演是冯绍峰和李晨,还有其他许多实力派老戏骨坐镇,比如王劲松、刘劲等等。即便是年轻演员,选的也是口碑比较好的,比如张博、王丽坤等。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和李晨饰演的李克农,演技都非常不错,较为出色地完成了人物演绎。
王劲松饰演文学家郭沫若,他演过的经典角色可不少,演技基本上是有保障的。本人清瘦文雅的形象也特别有文人气质,驾驭这个角色应该能让观众满意。
而且主创们考虑得也非常全面,他们也早早想到观众可能会感觉“文化抗战”不够刺激。为此特意请到了口碑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编剧钱林森。钱林森非常善于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笔力老到,可以给大家呈现出非常有看点的剧情。
导演高希希也曾做出过许多佳作,比如《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楚汉传奇》等。对于历史剧年代剧非常擅长,功底非常扎实。可以说,这部剧从幕后人员到主演都没有拖后腿的。
有了这么多给力的工作人员作为支持,整部剧的质量呈现出来非常让人惊喜。很多细节都值得考究,非常还原历史。演员们的服装造型以及面料都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八路军的服装也不再像其他抗战神剧那样光鲜亮丽,而专门采用了比较粗糙的布料。
剧组态度认真不敷衍,不滥用抠图和5毛特效,而是真的到桂林取景。还还原了许多当年《救亡日报》编辑部以及广西艺术馆等真实场景风貌。包括剧中演员们使用的钢笔、报纸、街边墙上粉刷的标语等等,都完美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氛围。
剧组甚至细节到就连报纸上的新闻内容都是经过考证的,让观众觉得好像真的在阅读当时的报纸。只有如此用心打磨的剧组,才能创作出让观众沉浸不出戏的好剧。
当然,想让所有人都认可一部剧,也是很不容易的。有些观众认为剧中的演员选角不太合适,比如和实际人物的年龄相差太大,演员普遍年龄较大。部分更加钟爱正面和鬼子厮杀的传统抗战剧的观众,认为剧情不够“刺激”。会习惯性的把《阵地》和曾经的经典抗战剧,比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相比较,认为还是以前的好。
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一部影视作品可以让大部分的观众感觉到好看,就已经算是非常成功了。过度吹捧和过度贬低都是不可取的,应当正确看待,剧好与不好,要看过之后才知道。
这部剧总共有38集,目前剧情还没有到达高潮,相信接下来剧情还会越来越精彩。作为观众,我们也有责任对好剧予以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好剧主创寒心。
才不会让今后的抗战剧依然充斥着神剧、雷剧。这些抗战神剧、雷剧其实是对我们抗战先烈们的一种侮辱。把艰苦的抗日战争娱乐化,曾有不少网友调侃抗日神剧:这哪里是抗日战争?分明是日本鬼子在我国艰难求生14年,最终逃了出去。
长此以往会让人忘记曾经的抗战有多么艰苦,现在也应该出来一些好剧正本清源了。《阵地》的爆火其实就是在向市场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根本不是观众不爱看抗战剧!观众不是傻子,分得清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垃圾,想用粗制滥造的神剧赚快钱已经行不通了。
从今往后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只有那些用心做好剧的剧组。希望《阵地》的爆火可以成为改善影视剧市场的契机,整顿影视行业,让今后的电视机上、网络平台涌现更多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