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克兰对外情报局官员奥列赫·亚历山德罗夫(Oleh Aleksandrov)公开表示,乌方已掌握所谓“有力证据”,声称中国正在向俄罗斯提供卫星情报数据,并称俄罗斯利用这些数据对乌克兰实施导弹袭击,特别是针对基础设施和外国投资者设施。乌克兰方面还进一步指出,中俄卫星侦察合作旨在系统侦察乌克兰领土,协助俄方识别和轰炸战略目标。然而,截至目前,乌方始终拒绝透露这些所谓的“证据”内容,也未提供任何关于中国卫星向俄罗斯提供具体情报的细节。

对此,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在缺乏实质性证据的情况下,公然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无端指责,这种行为令人费解。尤其是一个始终主张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国家,竟被如此诋毁,实在难以理解。乌克兰的这种做法,是否是在紧跟美国步伐、打造阵营壁垒、延续冷战思维?回顾历史,乌克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扮演复杂角色。战前,其领土被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占。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后,苏联与德国瓜分波兰,乌克兰西部被并入苏联。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后,乌克兰大部分领土被德国占领,其中西乌克兰划入波兰,中乌克兰(基辅)划为“德国专员辖区”,东乌克兰则成为军事驻地。

战争期间,乌克兰领土成为苏德主要战场之一,苏军乌克兰方面军参与了众多关键战役。尽管部分乌克兰民主主义者选择与德军合作,但德军并未承认乌克兰为参战国。1945年战后,随着苏联的胜利,乌克兰全境被划入苏联,这也为后来的乌克兰民主主义运动埋下了种子。可以说,乌克兰在苏德争霸中既是主战场,也是资源争夺地。部分乌克兰人与德国的合作,导致苏乌矛盾重重,这也是拜登政府通过“离间”计谋轻松引爆俄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角度看,俄乌冲突的本质仍延续了二战时期的资源争夺战,只是主角从德国变为美国,乌克兰依旧是被利用的角色。在乌克兰看来,支持其者即为朋友,中立或支持俄罗斯者则为敌人。因为乌俄之间只有对抗,即便一方倒下,复仇的种子也会悄然生长。中国的中立立场被乌克兰视为对俄罗斯的“帮助”,因此无论中国如何表态,乌克兰民主主义者都不会领情。
此前,乌克兰对外情报局还声称,有20家中国企业向俄罗斯提供特种化学品、火药和机床。另据推算,截至2025年,俄罗斯无人机80%的关键零部件均来自中国。更有基辅方面消息称,俄罗斯新型无人机所有模块和部件几乎100%来自中国。如果这些说法属实,无疑将进一步强化基辅方面声讨中国“助长俄罗斯侵略”的决心,并试图获得全球各国的支持。

此外,美国情报官也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虽一直声称保持中立立场,但仍在与俄罗斯建立经济合作,并向俄出口军民两用技术和武器零部件。然而,现实是,美国、乌克兰及西方国家至今未能拿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证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他们每天的猜测和臆断,只会让中国更加看清其真实面目,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对这类无端指责将不再抱有任何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