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杨振宁自曝长寿得益于母亲,曾坦言要活到108岁,翁帆一脸平静

时间:2025-10-21 13:43:45 来源:往史过眼云烟 作者:往史过眼云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最感激的,是生养我的母亲!”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3岁。

其父杨武之享寿101岁,母亲罗孟华亦高寿至91岁,

由此可见,杨氏家族似乎蕴藏着深厚的长寿基因。



令人未曾预料的是,

杨老本人曾公开表示,自己健康长寿的关键源自母亲的影响,

而或许还有一层深意,连他自己也未曾完全察觉。



一、杨振宁逝世

10月18日,国际科学界一颗璀璨星辰悄然陨落——享誉全球的华人物理泰斗杨振宁在北京安详离世,终年103岁。他于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在少年时代便远赴美国深造,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众多同行将他视为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在理论物理领域最具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他与邓稼先自幼相识,情谊深厚如兄弟,两人始终怀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们在通信中互勉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同途”二字,不仅是一句诗词,更是他们一生信念的真实写照。



彼时新中国百业待举,亟需科技力量支撑发展。然而与邓稼先所从事的实验物理不同,杨振宁专注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尚无施展空间。面对国家需求,他曾尝试转向实验方向,全身心投入一年半后,却清醒认识到自身禀赋并不契合这一路径。



后来在导师、杰出物理学家泰勒的建议下,他决定回归理论探索之路,并由此开启了辉煌的科研生涯——与李政道联手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与米尔斯合作建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奠定基石。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晚年的他谈及此事仍满怀自豪:“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奖项本身,而是帮助中国人摆脱了‘不如人’的心理阴影。”



1971年,他作为第一位访华的知名华裔学者,受到周总理亲自接见,此举极大推动了海外学人回国交流的浪潮。进入晚年,他毅然选择归国定居,倾注全部心血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创建与发展之中,致力于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搭建世界级平台。



杨老辞世后,清华大学、西湖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第一时间将官网色调转为黑白以示哀悼。清华官网发布《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讣告,高等研究院内特设吊唁厅,洁白的菊花静静绽放,墙上陈列的照片记录着他几十年来在清华治学、讲学的身影与点滴。







近日全国多地阴雨绵绵,仿佛天地也为这位世纪伟人的离去垂泪。尽管风雨交加,师生与市民仍自发冒雨前往悼念,每日排成长队,只为送别这位照亮人类认知边界的科学巨匠。甚至在美国,也有民众于凌晨时分手捧鲜花,遥寄敬意。







杨振宁曾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归根居”,寓意人生如圆,无论走得多远,终要回到起点。这位始终以中华血脉为傲的科学家,用跨越三个世纪的生命旅程,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何为追求真理的永恒精神。



二、自曝长寿秘诀

离世前十余天,杨老刚刚度过103岁生日。早在2010年,88岁的他在接受采访时曾笑言:古人把“八十八”合为“米寿”,而“茶”字拆开形似“十、八十八”,合为108,称为“茶寿”。他希望自己能从“米寿”再前行二十年,亲眼见证“茶寿”的到来。



杨家确有长寿传统。父亲杨武之活到101岁,母亲罗孟华享年91岁。杨振宁曾在访谈中坦言,自己的长寿之道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的良好遗传。



其父杨武之是我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博士。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并曾提携青年才俊华罗庚步入学术殿堂。



老照片中的杨武之身着笔挺黑西装,眉目清秀,气质儒雅,尽显学者风范。然而杨家存在糖尿病家族史——祖父、父亲及叔父皆因相关疾病去世。但到了杨振宁这一代,这一遗传阴影被成功打破。



杨振宁认为,这得益于母亲罗孟华强大的健康基因。从旧照可见,他的相貌更接近母亲,尤其是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几乎与母亲如出一辙。他与兄弟姐妹均未受糖尿病困扰,且个个身体康健,延续了母亲赋予的长寿特质。



在杨振宁的记忆里,母亲是维系家庭的核心支柱。父亲早年长期在外求学工作,家中五个孩子均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即便生活艰辛,兄妹之间感情融洽,极少发生争执。妹妹杨振玉晚年回忆称,全家上下无不敬重母亲,正是她的坚韧与慈爱,让这个家始终温暖和睦。



1987年,罗孟华在香港安详离世,享年九十一岁。五年后,70岁的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出席学术会议时,谈及最后一次陪母亲过春节的情景,情绪激动,当场掩面落泪,久久难以平复。



此外,自六七十岁起,杨老便坚持每日步行一小时。即使年过百岁行动不便,他仍拄拐在家缓慢行走。他曾表示,只需三四分钟就能感到腿部发热,这种温和运动有助于血液循环,对大脑和整体机能大有裨益。



规律锻炼之外,稳定的生活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尽管经历过抗战动荡岁月,但他从未真正挨饿。赴美后饮食更加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他对现代医学抱有信心。75岁时果断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始终保持高位。



不过,或许连他本人都未充分意识到,那颗始终年轻、充满热忱的心灵,才是真正的长寿密码。无论是青年时期勇敢追求学生杜致礼的爱情,还是晚年与翁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他始终坦然接纳命运馈赠的每一份情感。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或许比任何养生法则都更为珍贵。



三、或许还有一点

外交家顾维钧晚年总结长寿经验时提到妻子无微不至的照料;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坦言,自己得以高寿,离不开与夫人蒋英在音乐与心灵上的深度共鸣,这份和谐让他内心始终安宁舒畅。



当我们看到杨振宁教授晚年依旧思维清晰、精神饱满,自然会联想到他生命中的两段重要婚姻。无论是与原配杜致礼携手共度五十三载春秋,还是与翁帆相伴走过二十一个寒暑,爱情如同清泉,持续滋养着他的人生,使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杨振宁与杜致礼的缘分始于师生关系。她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长女,端庄贤淑,颇具大家闺秀风范。两人在美国重逢后,于195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小教堂举行简朴而庄重的婚礼。婚后,杜致礼主动承担家庭重任,默默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



杨振宁则心无旁骛投身物理研究,最终在1957年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那场盛典上,杜致礼身穿典雅旗袍,轻挽瑞典国王手臂步入会场的画面,成为历史经典瞬间,也定格为杨振宁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为夫妇,消息传出震惊舆论。两人年龄相差悬殊,身份背景迥异——杨振宁甚至比翁帆的祖母还要年长一岁。但他坦然回应:“翁帆是上帝赐予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1995年,19岁的翁帆在汕头大学担任志愿者接待杨振宁夫妇。她回忆当时紧张得手心出汗,连白衬衫都被捏皱。出乎意料的是,这位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态度亲切随和。更巧的是,杜致礼闲谈间笑着表示,翁帆的笑容让她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那时合影中的三人,恐怕谁也无法预见,这张平凡影像竟埋下了未来一段非凡情缘的伏笔。面对外界质疑,翁帆的父亲翁云光曾平静地向媒体表示:

“小帆愿意照顾杨教授的晚年,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荣耀。”



有人或许为翁帆惋惜,认为她牺牲了青春年华。但二十一年来,两人目光交汇之处唯有彼此,直至生死相隔。对翁帆而言,杨振宁不仅是丈夫,更像是自小仰望的精神灯塔。





他为她构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浮华与名利退居其次,灵魂的契合才是至宝。杨振宁曾预言,他们的结合在未来会被视为“一段极其美丽的浪漫传奇”。翁帆常推荐喜爱的书籍给他,两人读后交流感悟,总是心意相通、妙趣横生。



如今二人已共度二十一个春秋,49岁的翁帆依然温婉清新,103岁的杨振宁直至最后仍目光清澈。我们由此明白:真正美好的婚姻,不只是陪伴,更是彼此成就、互相滋养的生命共振。



如今杨振宁先生驾鹤西去,可以想见翁帆内心的悲恸。在他离世次日,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悼文,文字简洁,却字字含情。她写道:能够成为杨振宁的妻子,与他共度二十一载光阴,是她此生最大的幸运。



杨振宁先生现已回归浩瀚星空,

我们只需抬头仰望夜空,

便能感受到那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愿杨振宁老先生一路走好!

对于这件事,您有何感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杨振宁:翁帆贴心照顾,家族自带长寿基因,要活到“茶寿”108岁



2.光明网:送别!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



3.腾讯网:103岁杨振宁因病离世,与翁帆结婚21年恩爱如初,彼此对婚姻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