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号,荷兰政府突然启用尘封已久的《商品供应法》,针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速度极快。

当天,安世半导体的中方CEO就被暂停职务,短短半小时内,其系统登录权限也被彻底剥夺。
更关键的是,公司99%的股权被强制交给第三方托管,只给中方留下象征性的一股,实际意义不大。

这一行动来得突然,可让人怀疑的是,前一天也就是9月29号,美国刚扩大了实体清单,把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纳入其中。
荷兰此举明显是紧随美国,将安世母公司闻泰科技及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的最新制裁。

但对于这件事,荷兰以“维护欧洲安全”和“防止关键技术外流”为理由,向法院提交文件,要求冻结安世全球约30个运营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期限一年。
那么,他们接管的,究竟是一个能下金蛋的母鸡,还是一个早已被掏空的“躯壳”?

荷兰“一纸法案”冻结安世资产
荷兰政府的底气,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荷兰政府觉得安世半导体仍属于欧洲企业。

毕竟其历史能追溯到知名的飞利浦,而其核心晶圆厂还在德国,再加上有美国支持,就认为这次行动能顺利达到目的
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误以为抢到了尖端技术,却不清楚安世半导体真正的价值所在,安世半导体不生产高精尖的CPU,而是全球车规级半导体基础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

它的优势在于规模和稳定,每年能出货超过1000亿颗芯片,拥有近1.6万种产品,这正是它在产业链中难以被替代的关键。
对客户来说,不管公司老板是谁,最关心的是第二天能不能按时拿到货,更重要的是,荷兰政府没注意到2019年之后安世半导体的重大变化。

2019 年,闻泰科技斥资约30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随后把公司的产业重心从欧洲转向中国。
收购后,安世在中国的封装测试业务被集中到广东东莞黄江镇的工厂,该工厂是安世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承担了全球约 70% 的封装测试任务。

而且该地还是宝马、大众等顶级车企的核心供应商,再看欧洲,安世半导体在当地剩下的产能还不到三成,且大多是低端封装业务。
就连荷兰总部的生产数据,都要靠东莞基地同步才能正常运转,可以说,荷兰这次抢到手的,只是一个没有发动机的华丽车壳。

掐住命门的最后一公里
荷兰的托管方很快就尝到了控制“空壳”的苦果,接管后仅三周时间,荷兰总部无法向全球客户发出有效供货指令,导致每日约 230万欧元 的经济损失。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在中国的子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功率器件和车规二极管等关键产品。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荷兰的“七寸”上,效果立竿见影,安世中国工厂日均3.8亿颗的出货量瞬间归零。

从德国晶圆厂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半成品,没了中国的封测这“最后一公里”,就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硅片,这根本不是贸易战,而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断链”操作。
如果说官方的出口管制是釜底抽薪,那么来自企业层面的行动则是宣告了运营主权的独立。

10月18日,安世中国一则内部公告传遍全公司:全体员工仅需执行国内公司的指令,任何未经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员工有权拒绝。
这等于公开宣布,荷兰托管的股权彻底沦为“纸面资产”,法律上的父子关系,在运营上已经实质性脱钩。

车企大佬们不干了
芯片断供的多米诺骨牌,比所有人预想的倒得更快,安世半导体在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太大了,据统计,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产品关乎约9000万辆汽车的产销。

整个欧洲汽车工业一下子就慌了,宝马、大众、奔驰,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等等一个都没跑掉。
有人天真地问,就不能找替代方案吗?可现实特别残酷,汽车芯片的认证周期得6到8个月,先不说成本要上涨,就算找到替代的,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到 10 月 17 号的时候,已经有 12 家欧洲零部件企业因为缺芯片停了生产线,近 20 万个工作岗位都快保不住了。
车企大佬们终于忍不住发火了,16 家欧美主流车企前所未有地站到一起,联名给荷兰经济部写信,语气特别强硬。

他们还给荷兰下了最后通牒:说是两周内不能恢复供货,他们就联合抵制荷兰的农产品和花卉。
这招可太狠了,花卉出口可是荷兰的经济命脉,占了它GDP的2.3%,汽车巨头们就是要让荷兰知道,政治家搞地缘博弈,不能拿他们的真金白银当牺牲。

与此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在10月16日的时候发布了一篇公告,通篇指出如果安世的问题不能解决,整个欧洲的汽车制造业就会受到影响。
这可是在提醒荷兰,别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让整个欧洲陪你闹,说到底,在全球化分工这么细的今天,想靠强权割裂产业链,最后只会自食恶果。

结语
安世半导体事件,给所有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产业实践课,它用近20天的激烈交锋证明,在全球化高度分工的今天,所谓的“所有权”正在被重新定义。

谁掌握了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物理产能和运营枢纽,谁就掌握了真正的话语权。
荷兰政府动用政治强权,试图割裂紧密相连的产业逻辑,最终却发现自己只是握住了一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这次“脱钩”预演,与其说是遏制了谁,不如说是暴露了自身的脆弱,它告诉世界,真正的竞争力,不只在于实验室里的图纸,更在于工厂里那些日夜不息的生产线。

试图建立完全独立自给的产业链闭环,既不现实也违背经济规律,在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中,寻求基于规则和互信的合作,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