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中新网三明10月28日电 (雷露微 张煌鹏) “自从油茶林里挖了‘鱼鳞坑’,就算遇到暴雨天气,山上的泥土也不再流失,茶果产量比以前提高了三成多!”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淮土镇磜下村的千亩油茶林里,茶林负责人廖永和正带领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抢收茶籽。
 
图为宁化县淮土镇磜下村的千亩油茶林。宁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传统油茶种植多采用顺坡垦复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雨季时容易因雨水冲刷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影响土壤肥力,还制约了油茶的产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宁化县林业部门联合种植户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创新推出了“鱼鳞坑+山边沟”的种植技术。
“鱼鳞坑”呈半月形,外高里低,如同鱼鳞般沿山坡错落分布,坑内种植油茶苗。这种设计既能有效拦截雨水、保持水土,又能聚集养分,为油茶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山边沟”则沿山体等高线开挖,串联起一个个“鱼鳞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土保持系统。
作为当地油茶产业的带头人,廖永和在油茶基地采用了“立体种养+生态循环”的模式。他在油茶树下开挖“鱼鳞坑”,并将杂草、落叶收集堆积成天然有机肥。这样不仅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了油茶的品质和产量。
 
图为村民在采摘油茶。宁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秋时节,这片油茶林里的油茶果缀满枝头,红皮桃、黄皮桃(当地俗称“寒露籽”)的茶果压弯了枝干。廖永和算了一笔账,今年基地200亩进入盛产期的油茶林,加上其余1300多亩初产期林地,预计总产量可达15万公斤至16.5万公斤茶果,能榨出约1万公斤茶油。按每公斤200元的市场价计算,茶油产值将突破200万元。
近年来,宁化县将油茶产业列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通过“培育优质示范林、改造低产低效林、扶持加工企业升级”三措并举,推动油茶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目前,宁化全县累计培育优质丰产油茶示范林3.2万亩,分类改造低产低效林8.5万亩,扶持12家油茶加工企业完成技改升级,建成了从茶果采摘到茶油精炼、副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目前,宁化县油茶林面积已达20.45万亩,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年产茶油2650吨,年产值约4亿元。其中,“淮土茶油”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品质优势,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山茶油”也入选了“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