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阮煜琳) 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南部率先出现细颗粒物(PM2.5)污染,近几日污染范围持续扩大、程度加重,部分区域已出现中度污染。针对此次污染过程,多地政府迅速响应,科学依法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采取分级管控措施。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持续跟踪此次污染动态,并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柴发合研究员解读成因。进入秋冬季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曾连续多日保持空气质量优良,但近期出现今年秋冬季首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28日监测数据显示,受系统性扩散条件转差影响,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北部形成连片污染带,部分城市PM2.5浓度快速攀升。
专家分析指出,本次污染过程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引发: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城市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截至10月28日,区域内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区)已依法实施预警响应,通过绩效分级方式对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等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预报显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