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探访南水北调渠首移民村:乡村振兴的邹庄样本

时间:2025-10-29 16:0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于晓艳

中新网南阳10月29日电 题:探访南水北调渠首移民村:乡村振兴的邹庄样本

作者 刘鹏 康帆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南省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的文化广场上,村民赵正风正跟着音乐练习八段锦,一招一式间透着精气神。"村里请了专业老师教我们八段锦、太极拳,连广场舞都有专人指导,现在大家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可高了!"他笑着告诉记者,搬迁后的生活不仅物质条件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风景

半个世纪的移民史诗:从丹江口到渠首3公里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为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这里累计搬迁36.8万人,创造了中国移民史上的奇迹。邹庄村的变迁正是这段史诗的缩影——2011年6月,原丹江口水库沿岸的油坊岗村175户750人整体迁至现址,组建为新的建制村。

邹庄村移民精神浮雕墙

破解发展难题:"大邹庄"规划激活组团效应

搬迁只是起点,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成为关键挑战。作为距离渠首仅3公里的村庄,邹庄村既要守护干渠"水龙头"的生态安全,又要突破村小、人少、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淅川县创新提出"大邹庄"规划,整合水闸、下孔、孔北等4个村庄实现资源联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赢的新路。

草莓大棚里的集体经济跃升

在村党支部的牵头下,邹庄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1036亩土地建成353座高标准草莓大棚。"仅大棚租赁每年就为村集体增收近40万元,加上光伏发电等项目,2023年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介绍。更令人欣喜的是,草莓产业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

果蔬基地里的绿色经济密码

走进渠首果园农业公司的绿色果蔬基地,猕猴桃藤蔓缠绕,葡萄架下硕果累累。"我们种植的水果甜度高、品质好,全部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公司负责人魏学林指着连片的莲藕池说,基地已发展生态瓜果3000余亩,除草、栽苗等环节优先雇佣本地移民,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基地年产值达800万元,带动300余人增收。

邹庄村红顶白墙农家小院

红色旅游点燃乡村新引擎

依托移民文化、红色资源和田园风光,邹庄村打造了"涌泉""掘井人"等红色旅游节点,推出生态采摘、民宿体验、农家餐饮等特色项目。"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深度融合。"邹玉新透露,目前全村已发展民宿46家、农家乐5家,2023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讲解员鲁亚楠对此深有感触:"周末和节假日每天要讲解近10场,既能有稳定收入,又能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变化。"数据显示,乡村旅游已带动全村60%的劳动力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翻了两番,达到2.8万元。

系统推进移民振兴的淅川实践

"邹庄村的发展是淅川县系统性推进移民安置与乡村振兴的典范。"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王勇介绍,近年来该县通过产业引领、就业扶持、设施完善等举措,打造了12个美好移民村示范区,形成"串珠成串、连片建设"的发展格局。数据显示,全县移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50万元,较2018年增长300%。

如今的邹庄村,红顶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宽敞的柏油路通达各户,草莓大棚与果蔬基地交相辉映。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移民村,已蜕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淅川广袤的乡间,越来越多移民村正沿着这条融合发展之路,书写着新时代"村美、民富、产业强"的壮美画卷。(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