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包头10月29日电 题:包头公安创新机制:警民合力守护老年人安全
作者 乌娅娜 鲁孝
秋意渐浓的时节,内蒙古包头市正上演着一场场守护“夕阳红”的温情行动。当重阳节的敬老氛围愈发浓厚时,这座城市用警民协作的智慧与速度,为走失老人编织起一张安全防护网。
2024年10月的一个深夜,包头市九原区73岁的张大爷饭后散步时失联。女儿徐女士发现父亲迟迟未归,心急如焚地拨通110报警电话。几乎同时,包头市公安局“走失人员查找志愿服务项目”应急机制全面启动——情指中心迅速调度刑侦、巡特警、交管等多警种联动,白音席勒派出所民警赵峰带领警力展开地毯式搜寻。

(资料图)图为9月20日,喜桂图新区派出所民警与走失老人合影。包头市公安局供图
转机出现在报警后第25分钟。出租车司机李师傅通过警民联络群反馈线索:“在建设路发现疑似走失老人!”民警立即赶赴现场核实,确认正是张大爷。从报警到团圆,这场跨区搜寻仅用30分钟。徐女士握着民警的手哽咽道:“这么冷的天,要不是你们,真不敢想后果。”
这样的高效救援并非个例。自2022年启动“走失人员查找志愿服务项目”以来,包头公安已形成“警情研判-协同查找-源头预防”的全链条处置体系。据110报警服务台负责人耿慧介绍,该项目通过打破警种壁垒,实现情指中心统一调度刑侦、网安、交管等12个警种资源,构建“一条警情、一张图、一条链”的闭环处置模式。同时联动蓝天救援队、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110+志愿者”的立体搜寻网络。
数据印证着机制成效:项目运行三年间累计接报走失警情22054起,其中涉老年人警情4592起,成功找回率达96.3%,平均找回时间从传统模式的24小时缩短至8小时。更令人瞩目的是跨区域协作能力——2024年11月,一名外地抑郁症患者乘火车抵包后失联,情指中心民警邓伟财通过铁路部门调取乘车轨迹,联动刑侦、网安等警种开展大数据分析,仅用6小时便在青山区某公园找到老人。

(资料图)图为9月4日,白音席勒派出所民警找回走失老人。包头市公安局供图
在追求“治标”的同时,包头公安更注重“治本”。通过联合社区开展100余场防走失宣传活动,为2万余名老年人配备防走失手环、建立健康档案。市民一社区主任王素霞深有体会:“民警定期来社区讲解防走失知识,现在老人们出门都会主动告知家属,家属也会在老人衣物缝制联系卡。”据统计,2022年至今全市走失类警情同比下降27%,形成“预防-救援-回访”的治理闭环。
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公共安全服务样本。2024年11月,鞍山道派出所收到走失老人家属送来的“人民卫士,一心为民”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是4592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如王素霞所说:“找回的不仅是老人,更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资料图)图为2024年11月,鞍山道派出所民警收到走失老人家属送来锦旗。包头市公安局供图
如今,这套融合“专业力量+社会资源+智能技术”的寻人机制,正为更多城市提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包头方案”。当科技的温度与制度的善意相遇,每个走失的背影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