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高萌)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第五批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此次发布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老年人权益的法治保障,推动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本次发布的案例中,人民法院通过精准适用法律原则,着力破解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法律适用难题。案例一中,法院明确“老年人体质的客观情况并不当然影响护理依赖费等赔偿数额”的裁判规则,既解决了个案争议,也避免了“身体越弱护理费越少”的悖论,引导社会关注高龄老年人保护中的重点问题,强化了对老年人平等权益的司法保障。
针对法律规定的公职监护、遗产管理等制度,人民法院通过典型案例提供了可操作的规则指引。案例二中,法院综合考虑独居失能老年人的意愿和生活状况,指定其住所地居委会作为监护人,激活公职监护制度,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安”。案例四则聚焦孤寡老人遗产管理问题,法院结合老年人生前就医记录、遗产所在地等因素指定管理人,既规范了遗产处理流程,也激励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失能失智、失独等特殊老年人群体,人民法院坚持“因事施策、精准保护”原则。案例三中,法院对怠于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进行批评教育,并通过家庭赡养指导、村社跟踪回访等机制督促履行义务,最终促成当事人和解,锁定了失能老年人的托底保障。案例五则针对双方均为失独老人的特殊情况,法院坚持“纠纷一体解决与减轻诉累并重”原则,通过调解工作为老人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既化解了法律纠纷,也缓解了心理压力。
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将持续加大审判执行力度,强化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法治环境,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