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三亚10月30日电 (张月和)10月28日至31日,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在三亚隆重举行。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的250多家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深海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多位中外院士在会上表示,加强深海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是推动深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10月29日,大会在三亚正式拉开帷幕。图为开幕现场。张月和 摄
“深渊作为地球最后未被充分探索的疆域之一,过去由于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限制,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罗尼·格鲁德(Ronnie N. Glud)在大会期间指出,“然而,近20年来,深海探测技术的飞速突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深渊的认知与研究。未来,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将成为深渊研究的核心驱动力。”
“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正在从‘地理大发现’时代迈向‘深海大发现’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强调,“深潜、深钻、深网”三大技术体系已成为支撑人类深入深海、认知深海、开发深海的核心手段。这三项技术的协同发展,将为深海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巴西与中国在南太平洋深海探测与研究等领域已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巴西科学院院士法里德·谢马莱·朱尼尔(Farid Chemale Junior)表示,“我们非常愿意积极参与由中国发起的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在科学研究、能力建设与人员交流等多个层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深海研究的发展。”
随着深海研究的不断深入,全球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然而,这一领域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更恶劣的深海环境、更复杂的地质风险,以及更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的建立,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指出,“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深海环境监测与安全控制、深海地质灾害预测与早期预警、深海应急救援与远海保障三大技术体系,为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张来斌认为,要进一步增强深海海洋环境的立体观测能力,筑牢环境风险防线;强化深海油气开发的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杜绝深海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快数智赋能与科技兴安的步伐,实现深海油气工程的本质安全。
罗尼·格鲁德在大会上呼吁,依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联合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协作,持续发展深海探测技术,共同推进对更多未知疆域的系统性探索,为人类的深海研究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