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9月20日电 (杨静 李星葶)当传统非遗技艺邂逅青年匠心,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山西展区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观众们手持亲手印制的绛州木版年画,在墨香与纸韵间感受着"福"字生肖蛇图案跃然纸上的惊喜,这场互动体验让非遗文化真正"触手可及"。
图为山西展区非遗展示现场。解凯光 摄
本次技能大赛山西展区堪称非遗文化博览馆,永乐桃木雕刻的祥瑞纹饰、绛州澄泥砚的温润质感、岚县面塑的灵动造型等十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95后匠人陈霞带来的紫砂壶制作技艺展示。
在展台角落,1997年出生的陈霞正专注地揉捏着乡宁紫砂泥。从捶打泥料到拍身筒成型,从搓制壶嘴到精细修光,经过数十道工序的雕琢,一件器形饱满、线韵流畅的紫砂壶雏形渐现。"这项技艺能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每次创作都是心灵的修行。"这位山西姑娘坦言,正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让她在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深造。
图为陈霞现场展示紫砂壶制作技艺。解凯光 摄
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陈霞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从新手成长为独立匠人。"学员中既有待业妇女,也有返乡务工人员,大家都希望通过掌握传统技艺拓宽就业渠道。"如今,紫砂壶制作不仅是她的兴趣所在,更成为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陈霞的成长轨迹,正是山西"技能强省"战略的生动注脚。该省通过构建"培训-评价-竞赛-信息管理"四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在全国首创职业技能培训的"山西模式"。以乡宁紫砂产业为例,当地已形成从原料开采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数百人就业的同时,更通过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让千年紫砂技艺焕发数字时代的新生机。
当非遗文化遇上青年匠心,当传统工艺对接现代技能培训体系,这场发生在三晋大地的文化传承实践,正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山西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