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网络心理直播课:疗愈效果如何?如何辨别靠谱课程?

时间:2025-11-02 14:44: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钰涵

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失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再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她无意间进入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地说:“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变成铠甲。”连麦倾诉后,林晓晨感到“被倾听”,随即预定了付费课程。这一场景,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寻求心理支持的缩影。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的心理类直播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到“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各类课程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着大量观众。然而,这些课程究竟能否真正解决心理问题?年轻人又该如何辨别其中的真伪与质量?

直播间里的“被看见”:希望与困惑并存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与咨询师连麦时,情绪崩溃。她回忆起童年:“家里像战场,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下,她变得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接触到“原生家庭”概念,并在直播间找到共鸣。咨询师未打断她的倾诉,仅以“我理解”“这不是你的问题”回应,最终建议她购买付费课程进行系统疏导。

尽管699元的课程费用不菲,但林晓晨在核实咨询师的名校背景和1000+咨询个案经验后,决定尝试。令她惊喜的是,课程不仅细腻剖析案例,还建立了学员互助群。“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像黑暗中的一束光。”她说,“我逐渐理解了父母行为的深层原因,也在寻找新的相处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课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专业心理咨询费用高,线上‘薅羊毛’能获取有效信息,对部分困惑者而言颇具吸引力。”他补充道,匿名环境下的情感支持,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心理直播连麦:潜藏的风险与争议

并非所有心理直播都如林晓晨般幸运。95后程序员殷曦在情感危机后进入直播间,主播用专业术语拆解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他的焦虑。然而,当他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与女友沟通时,却被质问“是不是看了奇怪的东西”。“好像没什么效果。”殷曦无奈地说。

心理学专业学生刘桐曾围观一次连麦咨询,大为震惊:“来访者剖开内心,主播却随意评价,毫无专业性。”她指出,公共平台暴露创伤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且部分主播未提前告知风险。“就算是倾诉,也应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陈晓从事心理咨询20年,她直言:“许多所谓‘心理疗愈’与心理学无关,而是‘身心灵’的变种。”她批评部分直播课煽动情绪、灌输不专业理念,反而激化家庭矛盾。“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不会深夜直播,更不会推销课程。”

擦亮双眼:如何辨别靠谱心理直播课?

26岁的陆雨薇报名过原生家庭心理课,却发现所谓“系统疏导”不过是主播念PPT、穿插“成功案例”。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甚至激化了家庭矛盾。“学习后,我对父母的怨气更大了。”她说。

唐信峰将心理健康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他指出,心理直播课大多属于科普范畴,虽能传播知识,但难以解决深层问题。“知识提升不等于症状疗愈,致病因素仍会影响你。”他强调,若需显著改变,仍需深度干预,如专业心理咨询。

陈晓也提醒,心理学课程无法“精确到本人”,“大道理都懂,但过不好一生”是常态。她建议,若听课过程中察觉到长久未解决的痛苦议题,应寻求专业帮助,并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如何辨别靠谱课程?

  • 查资质:看主播的学历、受训背景及咨询经验,背景模糊者需警惕。
  • 明形式:心理科普增长知识,心理教育含练习体验,但均无法替代心理咨询。
  • 看监管:健全法规政策,加强资质考核与法律监管,构建良好行业生态。

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直播行业,以科学方式传播心理学知识。“专业人士的加入能提升行业水平,让更多人受益。”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