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连10月31日电 题:大连守砖人费广业:用收藏守护百年历史记忆
中新网记者 杨毅
在大连,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文化守护者——费广业。这位从教17年的初中数学教师,如今以全国知名老花砖藏家的身份,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积蓄筑起文化长城。他自诩为"守砖人",不仅让数万片承载着民国记忆的老花砖重获新生,更在东北大地掀起了一场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民间行动。

从三尺讲台到文化战场:数学教师的华丽转身
2001年,费广业在瓦房店市开启教师生涯时,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与老花砖结下不解之缘。这位土生土长的大连汉子,在营口熊岳镇明清一条街偶然邂逅镶嵌老花砖的炕柜时,砖面精致的几何纹样与岁月沉淀的包浆,瞬间击中了他作为数学教师的审美神经。"那些纹路就像数学公式般严谨优美,每块砖都是凝固的艺术品。"他回忆道。
自此,费广业开启了双面人生:白天在讲台上解析几何方程,夜晚在古籍中探寻老花砖的前世今生。他发现这种始于1915年欧洲的装饰建材,经印度、东南亚传入中国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东北权贵家庭的标配。"当时能用老花砖装饰的,非富即贵。"费广业指着收藏的砖块解释,"这些砖不仅见证了工业文明传播,更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

跨国抢救:与时间赛跑的收藏长征
2022年,费广业做出惊人决定:辞去教师工作,专职从事老花砖收藏。这个选择源于他发现的严峻现实:自90年代起,日本、新加坡商人通过东北、闽南藏家大量收购老花砖,导致国内存量锐减。"有些珍稀品种,国内可能只剩最后几片。"他痛心地说。
为抢救这些文化瑰宝,费广业开启疯狂收购模式。从长白山麓到珠江三角洲,他的收藏地图覆盖大半个中国。最惊险的一次,为购得吉林辽源藏友的珍品,他驱车9小时赶在对方出国前完成交易,20余万元的支出创下单次收购纪录。"那天把砖运回大连时,看着后视镜里的夕阳,突然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他笑着说。
如今,费广业位于西岗区的二层收藏馆里,300余种、上万片老花砖按年代、纹样分类陈列。从几何纹到花卉纹,从单色砖到彩釉砖,这里堪称中国老花砖的活态博物馆。"最贵的单片超过5000元,但很多藏友宁愿半卖半送,也不愿让文物外流。"他透露,曾有福建藏友将珍藏的清代砖以成本价转让,只为"让砖留在中国人手里"。

博物馆之梦:让私人收藏成为公共记忆
站在摆满老花砖的展柜前,费广业勾勒着未来蓝图:筹建中国首家花砖专题博物馆。这个设想源于他发现,尽管老花砖在建筑装饰史上地位独特,但国内尚无专业研究机构。"我想打造三个展区:工业文明传播史、民国生活美学、彩瓷文化演变。"他兴奋地比划着,"要让参观者通过砖纹触摸历史温度。"
为推动项目落地,费广业已与多地文旅部门接洽。他计划采用"博物馆+文创基地"模式,不仅展示藏品,更开发老花砖纹样衍生品。"这些砖上的几何图案,完全可以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他拿起一片1920年代的菱形砖说,"让历史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保护。"
从数学教师到文化守夜人,费广业的转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他看来,每块老花砖都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当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这些沉默的砖块记得我们来自何处。我愿做那个擦亮钥匙的人,让记忆之光照亮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