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连10月31日电 题:大连守砖人费广业:用收藏守护百年历史记忆
中新网记者 杨毅
在大连这座滨海城市,有位被称为“守砖人”的特殊收藏家——费广业。这位从教17年的初中数学教师,用20余年时间跨越半个中国,将数万片承载着民国记忆的老花砖收入囊中,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筑起一座流动的“历史博物馆”。

2001年,刚从师范毕业的费广业站在大连瓦房店市农村的三尺讲台上,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因一块老花砖彻底改变。2015年,他在营口熊岳镇明清古街偶遇镶嵌老花砖的炕柜,砖面浮雕的缠枝莲纹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瞬间将他拉入民国时期的时空隧道。
“这些花砖是1915-1935年间欧洲工艺传入中国的产物,在东北曾是富贵人家的象征。”费广业抚摸着收藏柜中的花砖介绍道。通过查阅大量史料,他发现这些采用进口釉料、手工压模的彩砖,曾广泛用于大连、沈阳等地的公馆、教堂装饰,每片花纹都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西文化交融印记。

2022年,费广业做出惊人决定:辞去教师工作,专职从事老花砖抢救性收藏。他的足迹从辽东半岛延伸至闽南地区,在长春某藏友家中发现整面花砖墙时,甚至自费拆除运输;为获取吉林辽源的珍稀品种,他驱车800公里当面洽谈,最终以20万元购得300片民国花砖。
“90年代开始,大量老花砖通过边境贸易外流日本。”费广业展示着手机里的交易记录痛心地说。这种紧迫感促使他建立系统收藏体系,目前藏品已涵盖几何纹、植物纹、人物故事纹等200余个品类,其中不乏大连中山广场建筑同款花砖、满铁附属地专用砖等珍品。
在收藏过程中,费广业遇到许多同道中人。厦门藏友林先生主动将祖传的1920年代南洋花砖半卖半送;沈阳收藏家王先生得知他建馆计划后,无偿捐赠整套教堂用砖。这些温暖故事让他的收藏从个人爱好升华为文化使命。

如今,费广业位于西岗区的工作室已成为“活态博物馆”。二层小楼内,1930年代大连火车站同款地砖铺就展示区,镶嵌花砖的民国衣柜与俄式壁炉相映成趣。他正推进的“花砖博物馆”计划已获得文旅部门支持,将通过AR技术还原花砖生产场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每片花砖都是会说话的历史证人。”费广业轻抚着1928年日式建筑专用砖说。在他规划中,这个预计2026年开放的博物馆不仅要展示彩瓷工艺,更要通过花砖纹样解读大连开埠史、中东铁路建设史等被遗忘的城市记忆。当阳光穿过花窗在砖面投下斑驳光影时,那段被水泥覆盖的百年风华正悄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