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记者10月31日从中国地震局获悉,由中国倡议并主导成立的地震科考委员会已通过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执委会审议,正式成为IASPEI框架下的首个中国发起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局李营研究员当选该委员会首任主席,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地震减灾领域的参与度和引领力迈上新台阶。
国际权威组织背书,中国主导专业平台
IASPEI作为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的核心专业协会,长期致力于推动地球内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地震机制的研究,是全球地震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科技组织之一。此次地震科考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首次在IASPEI框架下主导设立专业委员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地震科研能力与减灾实践的高度认可。
构建跨学科响应平台,深化全球减灾合作
根据规划,地震科考委员会将在IASPEI框架下搭建重特大地震跨学科快速响应与科学考察平台。该平台将整合地震监测、地质调查、工程抗震等多领域资源,实现震后72小时内启动国际联合科考,为解析地震发生机理、评估灾害风险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委员会将推动建立全球地震科考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中国地震减灾理念、技术方案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两年磋商终获突破,中国方案引领发展
据悉,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地震减灾领域的话语权,中国地震局于2023年7月正式向IASPEI提交成立地震科考委员会的倡议。经过两年多的多轮磋商与技术论证,该倡议于2025年9月上旬被纳入IASPEI大会决议,并于9月底通过执委会终审。这一历程彰显了中国在推动国际地震科研合作中的主动性与执行力。
深耕地震科考数十年,形成中国模式
地震科学考察是揭示地震成因、分析致灾因素的关键手段。中国地震局长期重视地震灾害调查研究,曾系统总结200余例5级以上地震案例,其中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大强震的解剖研究在国际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地震局已组织10余次国内外重大破坏性地震的系统科考,积累了海量数据与实战经验,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考工作模式,为全球地震研究提供了“中国样本”。
此次地震科考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地震科研实力的体现,更将为全球地震减灾事业注入新动能。未来,委员会将通过技术共享、联合科考、标准制定等方式,推动国际地震科研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