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孙自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研究论文引发全球关注。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分析指出,若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高位运行,到2300年多达59%的南极冰架可能面临彻底消失的风险,这一变化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最高上升10米,对沿海城市和生态系统构成灾难性威胁。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耦合海洋-大气变暖的数值模型发现,冰架存续与全球升温幅度密切相关。在将2300年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低排放情景下,仅1/64的冰架存在消失风险,且风险峰值出现在2250年后。而若延续当前排放趋势,2300年升温可能接近12℃,届时38个主要冰架中59%将无法存活,直接引发海平面剧烈上升。
作为南极冰盖的天然屏障,冰架通过阻挡冰川入海发挥着关键调节作用。然而研究显示,随着海洋温度持续攀升,冰架底部加速融化导致结构失衡,薄化与崩塌现象日益频繁。论文特别指出,此前研究多聚焦大气变暖影响,而本次研究首次量化证实海洋变暖是冰架衰退的核心驱动因素,其贡献率超过70%。
模拟数据显示,冰架消融进程存在明显时间节点:2085年后减退速度将加快3倍,2170年达到峰值。研究团队通过卫星观测数据验证发现,西南极部分冰架已出现不可逆融化迹象,其中松岛冰架的消融速度较20年前提升了40%。论文第一作者、法国索邦大学C. Burgard强调:"当前减排窗口期仅剩60年,若2050年前未能实现碳中和,将错过阻止冰架大规模崩塌的最后机会。"
尽管研究已考虑冰架断裂、基底润滑等次生效应,但作者坦言实际损失可能更严重。冰架崩解引发的连锁反应包括:冰盖失稳导致内陆冰川加速入海、海水热膨胀效应加剧、洋流循环改变等。这些因素叠加可能使海平面上升幅度突破10米阈值,直接威胁全球80%的特大城市。
研究团队呼吁,立即采取激进减排措施是唯一可行方案。通过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可避免90%的冰架损失。同时建议建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网络,限制商业捕捞和矿产开发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干扰。该研究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相关模型已纳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