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6700万年前矮暴龙身份揭秘:独立属种而非未成年霸王龙

时间:2025-11-05 12:3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润泽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孙自法)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的一项古生物学研究颠覆了持续40余年的认知:曾被误认为未成年霸王龙的矮暴龙(Nanotyrannus),实为独立属种的恐龙。这一发现基于美国蒙大拿州白垩纪末期(约6700万年前)新发现的化石证据,揭示了恐龙灭绝前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

矮暴龙吻部化石标本

本项研究的矮暴龙吻部化石标本(图片来源: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

持续40年的学术争议终获破解

自1980年代首次发现Nanotyrannus lancensis的头骨化石以来,学界对其身份存在激烈争论。由于该化石具备部分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的典型特征,如粗壮的牙齿和眼眶结构,部分古生物学家推测其为未成年霸王龙。然而,若此假设成立,将迫使科学界重新评估霸王龙的生长模式及生态系统结构。

本研究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Lindsay E. Zanno博士与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James G. Napoli联合主导。通过对蒙大拿州新出土的完整暴龙骨架化石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该化石的骨骼发育特征与霸王龙存在显著差异,却与矮暴龙高度吻合。特别是其已接近完全成熟的骨骼状态,彻底否定了“未成年霸王龙”假说。

矮暴龙袭击幼年霸王龙想象图

矮暴龙袭击幼年霸王龙的艺术想象图(绘图:Anthony Hutchings)

体型差异揭示独立演化路径

研究数据显示,成年矮暴龙最大体重约700千克,仅为霸王龙(6700-8200千克)的1/10。骨骼发育轨迹建模进一步证实:两者在幼年到成年的生长过程中,骨骼结构变化模式截然不同。例如,矮暴龙的颅骨比例在成熟后仍保持相对纤细,而霸王龙则显著粗壮化。

研究团队还对Nanotyrannus lancensis进行了属内再分类,鉴定出新物种Nanotyrannus lethaeus。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暴龙科演化的关键空白,更揭示出白垩纪末期恐龙生态的惊人复杂性——在霸王龙统治区域的同时,至少存在两种体型差异显著的顶级掠食者。

霸王龙与矮暴龙体型对比

霸王龙(左)与矮暴龙(右)体型对比示意图(图片来源: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

改写恐龙演化史的里程碑发现

论文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对理解恐龙灭绝前的生态系统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证实了白垩纪末期存在多物种共存的顶级掠食者格局,另一方面迫使科学界重新审视霸王龙的发育生物学模型。此前基于“矮暴龙是未成年霸王龙”假设建立的生态模拟,可能需彻底重构。

随着更多化石证据的出土,这项研究或将揭开恐龙演化史上更多未解之谜。正如Zanno博士所言:“我们正在改写恐龙时代的终章,每块化石都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