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兰察布11月4日电 题:集宁生态转型之路:从荒山到绿城的生态算力重构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清晨的白泉山,第一缕阳光穿透林间时,孙杰已经跑完了5公里。"这是我坚持晨跑的第3年,每天在林荫道上呼吸新鲜空气,这座山就是‘天然氧吧’。"这位市民的感慨,折射出集宁区十余年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

图为满眼绿色的白泉山。 乔敏 摄
科学植绿:石头山变身四季景观带
位于阴山山脉南麓的集宁区,曾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白泉山因玄武岩地质特性,土壤遇水发热导致植被难以存活,与老虎山、卧龙山并称"三座荒山"。"过去这里沟壑纵横,连杂草都难长。"老集宁人李大庆回忆道。
为破解植绿难题,当地采用打井引水、人工换土、树穴覆膜等创新技术。园林工人丁磊介绍:"通过增施保水剂、树体输液等科学手段,苗木成活率达98%以上。"如今的白泉山已形成春夏有花、秋季有果、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山顶凤凰楼成为城市新地标,夜间灯光秀更成为网红打卡点。
同步改造的老虎山、卧龙山也建成健身步道,日均接待市民超千人次。"以前谁往这山上跑?现在每天不来走两圈都不习惯。"在老虎山公园散步的岳福恩感慨道。

图为集宁霸王河一角。 范如铖 摄
系统治水:母亲河重现生态活力
华灯初上的霸王河公园,市民在花海中拍照留影,孩童在岸边追逐嬉戏。这条集宁人眼中的"母亲河",曾因采石坑和垃圾堆积而面目全非。"深浅不一的采石坑加上偷倒的垃圾,河水又黑又臭。"居民王美玲描述道。
2010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对22公里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建成14公里湿地公园。目前公园水域面积达113万平方米,蓄水量830万立方米,两岸700米绿化带种植近60种植被,总面积约650万平方米。集宁区农牧水利局副局长郭威表示:"工程有效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为蓑羽鹤等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
2017年建立的三级河长制体系,确保每条河道都有专人守护。"现在河水清了,岸边绿了,夏天还能看到白鹭。"经常在河边垂钓的市民李建国说。

图为夏日的集宁绿意盎然。 范如铖 摄
精细养护:构建长效生态机制
"现在的绿,不光靠种,更靠养。"岳福恩的观点,道出集宁生态建设的深层逻辑。在满达西街,园林工人驾驶绿篱修剪机作业,几分钟就将参差不齐的绿篱修剪整齐。
当地制定"四季养护经":春季轻剪促新芽,夏季控型保美观,秋季疏枝防积雪,冬季整形抗严寒。这套方案使行道树年滞尘量超千吨,成为空气净化"卫士"。在"口袋公园",养护更实施"一园一策",通过土壤检测仪精准调控湿度,采用滴灌+雾喷技术节水,使用环保药剂防治病虫害。
精细化养护带来显著成效。目前集宁建成区绿地率达40.35%,绿化覆盖率42.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32平方米。"推窗见绿、行路见荫、出门见景,这里就像个大公园。"游客高伟评价道。
从荒山披绿到河流焕新,从"种绿"到"养绿",集宁的生态转型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更重塑了城市生命力。正如郭威所言:"生态建设没有终点,我们将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