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0月29日电 题:“国家的孩子”王昭光:跨越血缘的亲情与民族团结的佳话
作者 奥蓝 王伟
秋意渐浓,霜露初降,又逢重阳佳节。29日,70岁的王昭光接到了来自苏州亲人的电话——这是她寻亲成功后的第一个重阳节。电话那头传来的熟悉声音,让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眼中泛起泪光,嘴角却扬起温暖的笑容。
端详着兄姐赠送的母亲照片,王昭光感慨万千:“家人都找到了,我以后再不会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了。”这张照片,不仅承载着血脉相连的亲情,更见证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寻亲之旅。

图为王昭光与哥哥视频电话。王志伟 摄
作为“国家的孩子”,王昭光的人生轨迹与20世纪60年代那段特殊历史紧密相连。她与妹妹从上海保育院辗转来到内蒙古,在草原上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最近两年,她不仅找到了来内蒙古途中失散的妹妹,还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方亲人团聚,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她常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民族团结的活教材。“我们不是被抛弃的孩子,而是被时代托付到草原的‘春雁’,在国家与内蒙古各族同胞的怀抱中迎着风自由飞翔。”这份超越血缘的深情,让王昭光始终心怀感恩。
草原大爱,让“孤雁”有了温暖的家
1960年9月,年仅5岁的王昭光与妹妹从上海保育院出发,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幼小的她紧紧攥着妹妹的手,却在旅途中不幸失散。次年2月,阿巴哈纳尔旗(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的一对普通夫妇来到保育院,收养了这个怯生生却眼神清亮的女孩儿。她的养父是厨师,养母是被服厂职工,后来又收养了一个弟弟。
心灵手巧的养母和淳朴智慧的养父,用最朴素的爱为王昭光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他们教她说话、走路、读书,让她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王昭光回忆说:“养母告诉我,当年领养孩子的条件和审批手续都很严格,领养人要写保证书。我就像一只被春风托起的‘孤雁’,终于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图为幼时的王昭光。王昭光 供图
“虽然我和弟弟都和这个家庭没有血缘关系,但父母仍将我们视若珍宝。”王昭光动情地说,“后来外出上学,学校管吃管住,但父母怕我受罪,每月都要给20块的零花钱,我都花不完。”这份无私的爱,让她始终铭记在心。
1977年,王昭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锡林郭勒盟卫生学校(现锡林郭勒职业学院)。1980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锡林郭勒盟医院,成为一名助产士。在35年的工作生涯中,她用专业与温情迎接了许多新生命的到来,成为产妇和家属心中的“温暖天使”。
她对待每位产妇都格外用心,不仅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为困难家庭送去衣物被褥,为急需用血的患者无偿献血。她的善举,让无数家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与真情。
2011年,王昭光退休后,将更多精力放在照料年迈的养父母身上,直至双亲安然离世。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养育之恩大于天”的中华传统美德。
血脉重连,“孤雁”寻亲终得圆满
尽管养父母给予了王昭光无微不至的关爱,但童年记忆中的“孤儿”身世始终萦绕在她心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寻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为当地“国家的孩子”免费采集入库DNA血样。这一举措,为王昭光带来了寻亲的希望。
她将对妹妹的记忆详细告诉了民警,民警当即采集了她的血样,并在当地血样中进行比对。2023年11月13日,民警布仁巴雅尔打来电话:“妹妹找到了!叫黄翠兰,也在锡林郭勒盟。”
听到这个消息,王昭光瞬间哽咽了。“这辈子能找到妹妹,我就知足了。”团聚后,姐妹俩第一时间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帮助过她们的民警,表达感激之情。
2025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又传来好消息:王昭光南方的家人找到了,她们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这个消息,让王昭光激动不已。

图为王昭光(左蓝色半袖者)和妹妹南下与亲人团聚画面。锡林浩特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今年中秋节,王昭光与妹妹手牵着手,终于回到了千里之外那个记忆中模糊又熟悉的“家”。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的一个小区里,在鲜花与掌声中,这一家人终于团聚。那一刻,所有的等待与思念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王昭光是一个感性的人,她常说,内蒙古这个淳良风正、仁心博爱的家教会她爱与包容。“大爱不分民族,真情不论血缘。”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寻亲之旅,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激励着更多人珍惜亲情、传递爱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