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汇报 王蔚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陈彦锴 邢千里 王卓 陈云峰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第十集《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近日上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带领观众走进上海文明探源与水下考古现场。从崧泽遗址博物馆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两位学者通过“时间胶囊”般的文物与科技手段,串联起上海六千年文明史脉与城市发展故事。
该系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外宣办、市社科联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以人文视角解读城市文化基因。
“社会上常说‘五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暗示上海是近代才崛起的小渔村。”高蒙河指出,通过文明探源工程,上海已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连续文化层,构建起全链条、无缺环的六千年文明史。
作为上海最早人类活动地之一,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上海不仅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更以开放包容的精神贡献了原创性文化成果。“这种城市精神并非近代产物,而是深植于六千年的文化基因中。”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被文少卿称为“打捞一段历史”。这艘清代沉船的考古不仅关注船体本身,更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破解其生命史:从制造地、航行路线到船员生活,甚至通过双耳瓶泥土中的DNA推断停靠点与末次航行时间。
“这是水下考古领域首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文少卿强调,科技创新在人文领域同样重要。长江口二号考古工作站集研究、保护于一体,为全球水下考古提供了“上海方案”。
高蒙河认为,考古不仅是挖掘文物,更是理解城市的重要窗口。当前“文化遗产热”与“文化消费热”在沪交融,考古人正走出象牙塔,通过双向融合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在建设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的背景下,持续推进文明探源工程,将更好回答“何以上海”,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城市文脉。
“何以上海”是“何以中国”的重要板块。”文少卿透露,团队正开展“上海序列”考古研究,计划从六千年前到近现代,全面梳理上海的时间与空间叙事,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地方样本。
《看见人文之城》通过邀请社科专家与实践者,解读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9大行动、30项重点工程,提炼文化实践规律,展示上海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探索。